《奇怪的大石頭》教學建議
學生在結合上下文對上述幾方面內容進行理解、探討、交流的過程當中,一方面要通過課文所描寫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只有執著的追求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樣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執著求索寫具體的。
4、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或者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詞語。如,對于“突兀”的了解,通過上下文,可以知道“突兀”在這里指的是巨石,巨石能夠把人的身影擋住,說明它又大又高,可見“突兀”是指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個地方。再如對“嚴嚴實實”的理解,通過上下文,可以知道這個詞語既形容李四光藏得好,不易被人發現,同時也說明這塊石頭的巨大。
5、朗讀,重點指導讀好人物的對話,特別是問話和答話。本文的問話和答話較多,譬如,“是誰把它放在那兒的呢”“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是誰”和“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問話和答話的焦點,在朗讀時應該加重語氣。此外,還應注意關鍵詞語的朗讀。如,“他終于明白了,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里來的”,帶點的詞句表明了李四光最終揭開巨石的由來之謎,也應該加重語氣來讀。
6、課后的第二、三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解決。對于學生要交流的感想,主要側重在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只有執著的追求才會取得成功的道理兩個方面。學生如能感悟到有關其他方面內容,也要給予肯定。第三題,學生填空后,重點要引導學生體會李四光是怎么提問的。李四光善于動腦筋,善于發現問題,對別人的解答,不輕信,不盲從,刨根問底,追本窮源,具有不找到正確答案誓不罷休的執著精神。除此之外,課后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詞句的積累。
課后安排的“資料袋”,它展示了與本課內容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在以課文為基礎拓展什么知識與如何拓展兩個方面提供了可借鑒的途徑和方式,為學生深入理解本課內容提供了嶄新的平臺。教師可以此為基礎,繼續鼓勵、引導學生搜集有關李四光的資料,為本組的“口語交際”訓練做好準備。
【參考資料】
〖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原名仲揆,蒙古族,湖北黃岡人。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員地質研究所所長。建國后任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等。中科院地學部委員。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中國科協主席,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
李四光曾從事(ting )科化石和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長期以來,國際上一直充斥著中國內地第四紀元冰川的謬論。1921年,他在太行山東麓和大同盆地首次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30年代在長江中下游廬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等地發現了各類冰蝕、冰磧地形和冰磧物,撰寫了經典名著《冰期之廬山》,劃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間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并得到國內外同行積極評價。40年代考察了川東、鄂西、湘西、桂北和貴州高原等地,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論述冰川遺跡和冰期劃分的論著。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區鑒定了多處冰川遺跡,并在60年代初親自規劃和主持全國的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