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地》說課設計
首先,用流行的說法點擊這節課的關鍵詞,就是——創造。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中,當學生找出全文中心句時,找中心句的關鍵詞正是“創造”,然后由“創造”剖形解意引出創造需要工具和行動,利用手中的語文書開始行動,進入學習環節。在寫詩的環節中也多次提到這個詞“創造”,這是正式的創造過程。在結尾總結主題時說:人們以想象創造神話,我們用自己創造的詩歌緬懷英雄。只要善于利用手中的工具,一定可以創造更多的學習新天地。用繼續創造激勵學生的熱情。爭取用整節課奠定創造的動機與氛圍,為后來的寫作鋪平道路。
一般這篇課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號處理,只要弄懂這代表有很多變化沒寫完就行了。我是反其道而行之。要學生就“巨大的變化”大膽的展開想象,盤古的牙齒、眉毛、頭發、手指等等還會變成什么?學生興致勃勃說了很多,我趁機追問:用你們這些精彩的想象代替省略號好不好?馬上有學生上當了:好。但是反駁的學生更為激烈:根本不行。然后講了很多原因,從各個方面反駁了這種代替的不合理。看起來這樣上課很羅嗦,然而無形之中多了兩個創造:老師用迂回的方式創造學生對課文深層次的理解;學生的寫作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一個發展的平臺。
其次,第二個關鍵詞,是——讀悟相融。
這次沒有刻意的追求讀的花樣,也沒有要求學生要悟出精彩,只想達到這樣一種效果,所有的讀是為領悟課文而服務,所有的悟是為了更好地朗讀。所以每個學習環節的開始都是有目的帶著問題去讀,談論研讀,激發情感,最后將各自的領悟帶入課文去讀。特別想達成讀得透徹,讀得深入,讀得激情洋溢的效果,畢竟盤古身上所體現的民族價值觀和奉獻精神是非常動人的。而且不強求學生讀成一樣,個人的視點及取向是不同的,一百個人心中可能有一百種盤古的形象,一百個人對盤古的情感也不盡相同。當初設計這節課時,我是希望沒有齊讀的,然而,用學校要求的那么多人上課是難以百花齊放的,只好事與愿違的選擇更利于檢查學習效果的齊讀。所以讀結尾那段時,我對學生要求的是:盤古以什么打動了你?請你將自己的情感帶入課文最后一段,將這份情通過這句話獻給盤古。爭取實現個體的不同情感體驗。
然后,第三個關鍵詞,是——激情。
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是因為它打動了我。然而找材料時麻煩不斷,果真是個大冷門,相關資料少得可憐。其實從三人共同改寫而成的署名來看,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是經得起推敲的,把一則古文改寫得如此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并不容易。上課前十天,我每天讀三遍,每次都有無法平息的感動。我試教的前幾次,每次都是學生激情澎湃到不能收場。但是,執教的是公開課,理智是必不可少的,漸漸,在試教中由大家監督,我不斷修改,才有了用理智節制激情,讓學生從容地感動,用感動來延續創造。不至于學生只是熱情泛濫一場,而課后無所感知。
尤其是公開課進行詩歌創作是件冒險的事情,詩是一種情感濃烈的文字,如果學生的情感沒達到一定的飽和度,寫詩無異與緣木求魚。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竭力讓學生的激情處于調動期,情緒飽滿。直到寫詩前故意問學生:盤古死了嗎?激發他們追慕英雄,尋找英雄存在的根據。這時出示范本詩句,學生創作的幾大瓶頸就順暢通過了。從試教效果能看,每個班的學生都有杰出的創作,關鍵是做好情感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