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與鐵罐》課堂實錄與反思
課前反思:
《陶罐與鐵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冀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4課。該課講的是國王御廚里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許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互相尊重,和睦相處。
文章的語言生動有趣,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學生自主閱讀,能讓學生理解課文說明的道理,學會全面看問題,在閱讀中練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讀,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指導,引導學生明白寓言中蘊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教學設計時特意關注了教學目標的發展性,預設了具體可測的教學目標,使其不泛泛,不隨意;教學過程中更要關心過程和方法,其主要體現在動態生成的師生互動上,主要方式是對話,并應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對人對社會態度的提升,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
關于聽、說、讀、寫的能力,應遵循以下原則——語思統一,以讀為本,訓練得法,應根據課堂上反饋的信息靈活處理,學習過程亦可隨時調整,通過有效有序的訓練,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質。
課堂實錄與課中反思:
師:同學們下午好!
生:老師好。(學生可能是看到眾多聽課的老師,腦子一時轉不過彎,大部分人竟忘記了起立,“老師好”也說得猶猶豫豫,沒底氣。)
師:今天這堂課真熱鬧,來了這么老師,誰知道老師們到咱們班干什么來了?
生:聽課。
師:聽課是為了什么?
生:互相學習。
師板書:取長補短。
師:不 管你是老師還是學生,愛學習的人,是值得尊重的。同學們,對你身邊來聽課的老師們,打個招呼表達你們的敬意。
(生紛紛向身邊的老師問好)
師:你們很有禮貌,下面我說一句話,考考你們的思辨能力。我是新華南路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平時喜歡閱讀與寫作,《陶罐與鐵罐》這則寓言故事就是我寫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生:老師是新華南路小學的語文老師是真的。
生:老師喜歡閱讀與寫作也是真的,我在報紙上看到過老師的文章。
生:《陶罐與鐵罐》這則寓言故事不是老師寫的,作者是黃瑞云,書上寫著呢。
生:今天我們學習這一課是真的,因為老師昨天讓我們預習課文了。
師:同學們已經初步具備了思辨能力,你們判斷的完全正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罐和鐵罐》。
師板書:24 陶罐和鐵罐
【反思: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平等的對話過程。我與學生互動的對話,是課堂臨時的機智,因為學生一下子被這么聽課的老師“嚇著了”,思維陷入了呆滯,這從孩子們剛上課的表現和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來,一個老師,應具備察言觀色的能力,平等的對話,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而用辯真假的形式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們的興趣。經過這一個小小的細節處理,拉回了孩子們的思維,學生的緊張情緒得到了調整。】
師板書后,指導“罐”字的寫法,指出偏旁部首“缶”的特殊字義。
師:先請同學們自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詞查字典解決,或者用手中的輔助教材解決,記得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學生練習讀課文,有的讀書,有的查字典,有的詢問同學,有的四人小組齊讀,有的高聲自己讀自己的,還有的邊讀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