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把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活力。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活動方式引進課堂教學。
比如,在教唐詩《詠柳》時,我覺得這首詩的畫面感很強,可以讓學生讀讀、畫畫,把無聲的文字描述化為有形的畫面,使抽象的內容更清晰,更生動。對于教材中故事性和形象性強、適合學生表演的課文,給孩子表演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在表演的過程中對課文形象進行再創造,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川省成都華成實驗小學 張琴琴】
〖小學古詩教學“五趣”〗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實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明珠。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營養,探索古詩真諦,使自己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欣賞景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剖析字句,展開聯想,欣賞其優美的景趣。
如在教《詠柳》一詩時,引導學生理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一句,聯想那九九艷陽天柳條吐綠的情景:高高的柳樹好像是用綠色的玉石裝飾成的。千萬條柔韌的柳枝,好像是垂著的碧綠的絲帶,迎風輕動,真是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柳圖”。
【廣東省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 丁聲揚】
〖靈活運用語文課堂突變〗
課堂突變,因其偶發性、多樣化,應付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并非無法可循。這里不妨列舉數法如下:峰回路轉法。
在教學過程中,因學生打坌,或師生討論問題時,出現了新的知識點,或者是其他原因,致使教學重點產生了偏移。這時教師就要認真對待“異峰”的突起,要不然課堂就會出現“斷層”。教師不妨由此及彼,抓住“異峰”與教學內容的共通點,巧妙的引回原路,步入正常的教學軌道。
如分析《〈詠柳〉賞析》一文,在分析《詠柳》詩時,本來讓學生明白它從體裁上分是七言絕句,從內容上分屬于詠物詩,然后回憶一下《出塞》一詩就可以了。但這時有個學生打斷話頭,大聲問起絕句與律詩的不同來。此時教師就不能像“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不悅,怒目而斥,而應相機回憶幾首唐詩,略加比較,再轉回到課文中來。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學 吳 瓊】
〖借助網絡媒體 優化古詩教學〗
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詩中所描述的具體情景生活畫面;意,就是詩人通過這個生活畫面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在遇到教學遠離現代生活,難度較大的古詩時,借助網絡媒體,能恰到好處地讓學生領會詩的情感,進入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以教學《詠柳》為例。學生都見過柳樹,但在頭腦中難以形成“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表象。學生點擊進入“早春柳景”,眼前出現早春時節,在清清的小河邊,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葉翠綠翠綠的,把水面染綠了。柳條一縷縷垂入水中,微風徐徐吹來,柳條兒迎風飛舞的迷人畫面。學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有如身臨其境。這時利用長鏡頭,讓學生理解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綠色的新葉,看上去好象碧玉裝飾成的;又通過特寫,形象地表現出從樹上垂下來的柳條象綠色的絲帶,從而理解了“綠絲絳"與詩人的情感表達產生共鳴。當耳邊回蕩起旋律優美的樂曲,教師再吟誦詩句時,學生的情緒隨之流露,情不自禁地跟著誦讀,反復品讀中潛移默化地品味著詩中所表達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