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福建省晉江市青陽鎮希信中心小學 施珊娜】
〖探索創新之路 引導自主學習〗
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睂W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培養敏捷的思維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堅韌的意志力。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說、愛說、樂說,積極參于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教學《詠柳》這一古詩時,我把學生帶到校園附近的公園里,讓他們圍著柳樹上課。當我問“碧玉妝成一樹高”是什么意思時,學生們抬起頭,舉手指著那棵高大的柳樹;講“萬條垂下綠絲絳”時,他們用手輕拂倒垂下來的柳枝;講“不知細葉誰裁出”時,我要他們觀察并說出柳葉的形狀,學生們都細心觀察,踴躍發言,有的說柳葉像手指、眉毛,還有的說像老師的發夾、水中的小魚;講到“二月春風似剪刀”時,大家又用手輕輕搖動眼前的柳枝,仿佛春風在吹拂。此刻,詩好像不是在課本上,而就在眼前,不是詩人作的,而是學生們心中流淌出來的。整個學習過程體現了興趣、探索、思維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上海市嘉定區方泰小學 秦 東】
〖安于職責 勇于挑戰 善于發現 樂于創新〗
老師還需要觀念更新。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是課程改革,它憑借的基本力量是教師,這意味著教師將在課程改革中扮演一個新的角色。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擁有者,在學生心目中他們就是知識的化身,就是至高無上的知識權威。然而,在信息時代需要培育的是具有高度創造性和個性化的人,新課程體系較原來的課程體系也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因而也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從傳統中走出來,逐步實現四大轉變,即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由“蠟燭”向“果樹”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這,無疑是一場挑戰。所以教師應有強烈的課程開發意識,不僅關注“跑道”的設置,而更關注學生“跑”的過程,他能讓生活成為教育和教學,把教育教學變成一種生活。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正值學校附近河畔的柳樹萌發新葉。這無疑是極好的教學資源。于是,筆者抓住契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河畔觀柳、談柳、賞柳……讓學生真正融入自由歡暢的環境,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語文學習的課堂,學生們一個個輕松愉快、心馳神往。令筆者驚喜的是,后來還有不少學生又去了河畔,他們有的拿著畫筆去畫柳;有的帶著相機去攝柳;甚至還有學生折了幾根柳枝帶回家,說要看看“插柳柳成蔭”……他們一個個簡直都成了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園藝師……自由氛圍的創設和教學內容的生成緊密結合起來,使語文教學洋溢著詩情畫意。
【北大附中廣州實驗學!〗t梅】
〖“閱讀教學”與“創作”〗
以往的教學,閱讀與寫作通常是分離進行,形成了為“閱讀”而“閱讀”,為“寫作”而“寫作”的枯燥、單調的教學形式。結果是“讀”無目的,“寫”無意義,于是乎,語文教學出現“用時多,效果差”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材的范例功能,引導學生適機進行模仿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