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教學雜談
如教學詩歌《詠柳》,不僅要弄懂詩境,體會詩歌的語言美,還可引導學生從“詠柳”到“畫柳”,直至“贊柳”,贊春天,贊大自然。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實驗小學 陳靜塵】
〖要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課外活動是學生口語交流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此,靈活多樣地組織教學,調動學生的樂趣至關重要。
如在教學《詠柳》這首古詩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來到河邊,來到田野,欣賞春天大自然的景觀,激發他們口語交際的欲望;氐綄W校后,讓學生以河邊和田野美麗的景色為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
【江蘇省姜堰市實驗小學 秦詠中】
〖動態生成,讓語文教學充滿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教師要樹立“超文本”的大語文教育觀。不要死死抱守教材,鉆堅仰高,固守一隅。而要跳出語文教語文,做到校內外聯系、課內外溝通、文本內外交融,不斷拓展語文教學的渠道。
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的智慧融進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內容的開發中。就既定課程內容而言,要對語文教科書作出適當的“裁剪”,取舍多寡、增減與否,均要依據校情、班情、生情作出適宜的安排,切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具體“人”。尤其要百般珍視“童心世界”的課程資源價值,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出發去拓深、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就利用課程資源而言,語文教師要以強烈的母語資源意識主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的聯系,讓報刊、影 視、廣播、網絡、民俗等素材性課程資源進入教學視野。
筆者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正值學校附近河畔的柳樹萌發新葉。這無疑是極好的教學資源。于是,筆者抓住契機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河畔觀柳,談柳,賞柳……讓學生切身體會詩歌的意境。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成了語文學習的課堂,學生們一個個輕松愉快、心馳神往。令筆者驚喜的是,后來還有不少學生又去了河畔,他們有的帶著畫夾去畫柳;有的帶著相機去攝柳;有的拿起筆寫柳;還有的學生甚至折了幾根柳枝帶回家,說要看看是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們一個個簡直都成了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園藝師……教學內容的開放和生成使語文教學洋溢著詩情畫意。
【湖北省棗陽市第二實驗小學 楊 凌】
〖多媒體教學古詩“四步走”〗
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后,教師再次出示與詩歌內容相吻合的錄像,讓學生感情誦讀,古詩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情感豐富,語句簡練,瑯瑯上口。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學生在誦讀中體會和品味到這首古詩所描寫的畫面真像一幅寫意的中國畫,從而激發了學生美的情感,增強學生美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在教學《詠柳》時,詩人把“碧玉”、“絲絳”形象地比作碧綠的柳葉和狹長的柳條,作者比喻得十分精當,使語言產生了美感。為了引導學生欣賞詩中的語言藝術美,教師通過cai課件向學生展示碧玉那精美、動感的圖片,出示柔長的綠絲帶,讓學生說說柳葉與碧玉、絲帶與柳條之間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通過觀察與討論,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葉顏色鮮亮如碧玉般閃著光亮,碧玉是名貴的,而春天的柳葉是那樣嬌美,同碧玉一樣珍貴,從而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同樣,綠絲帶是細柔的,長長的,那柔軟的柳條不真如這絲帶嗎?作者的想象真豐富細致呀,比喻多恰當呀,學生由衷地發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