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兩首《詠柳》《春日》教材分析及設計
一、閱讀與理解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
西)人,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詩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詩味,寓議論于寫景,
別有風格。
2、勝日:原指節日或親朋相會的日子,這里指天氣好的日子。
3、尋芳:游覽(河邊),欣賞春花。
4、泗水濱:泗水,河名,在山東;濱,水邊。
5、一時:一下子。
6、等閑識得東風面:等閑,尋常、隨便;識得,感覺到;東風面,春風的
面貌及其精神。
二、賞析:
古代文人春的意蘊,讀起來真的回味無窮,春光如此流連忘返,
我們更應“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往!”詩歌敘述詩人外出河邊尋春踏青,
一眼望去就感覺到處煥然一新。為什么?因為天地間吹開了和煦的東風,
東風催得百花齊放,百花為人們捧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詩人贊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同時也道出了“東風”是萬紫千紅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歷來也被傳為名句。
三、學生串講詩歌的意思。老師糾正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