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詩作畫話唐詩──古詩《詠柳》的教學案例
生:在秋風里,我們賞菊。
生:在秋天里,我們頌豐收。
生:在落葉中,我們用落葉。
生:霜葉紅于二月花。
……
生:在白雪皚皚的世界里,我們詠梅。
生:在銀裝素裹的日子里,我們贊雪。
生:猶有傲霜枝。
……
理念: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情操,從思想上、情感上滲透古詩文沉淀千年的精華之美,學習民族文化,展現的是歷史長河的一幅雋永的畫卷。
師: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有不同的風貌。我們欣賞,我們歌詠,我們贊美。我們是否可以學習《詠柳》這首古詩,發(fā)揮一下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也來吟詩作畫,體會詩人的風范。
學生交頭接耳,覺得很新鮮。
師: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自主選取一個季節(jié),既配詩又作畫。希望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能開動自己智慧的頭腦,搜索佳句美詞,譜寫出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幅動人的畫。
學生合作學習。
學生交流。
理念: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yǎng)學生策劃、組織、協(xié)調和實施能力。 圍繞“吟”“畫”展開教學,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除了借助自身的語言優(yōu)勢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外,沒有加給學生一個問題,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人地位。自主選材,合作吟詩作畫,效果甚是理想。
……
【教學后記】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了解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往往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我以為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得到情感的體驗,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fā)展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能力。
教學古詩《詠柳》,我拓寬了學生的視眼,激起學生心中原有的古詩底蘊,重組教學,跨越美術學科,通過吟詩作畫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生見前人之所見,聞前人之所聞,想前人之所想。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不斷向課外拓展。所謂詩,詩情畫意;若單單詩文無畫又何來情、意?詩歌是以悟詩情為主,學生品讀為重;立足讀出韻味,悟出品味,達到出神入化的描繪。古詩意境多半滲透于字里行間,并非斟字酌句所能領會。把詩韻、詩情、詩景統(tǒng)一起來,讓情感得以回歸。使學生、文本、作者、環(huán)境實現對話,完成詩歌教學特有的多因素交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