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姿神韻情自出 悅目賞心人自醉──淺談經典美文《荷花》景、情、人三位一體化教學
【設計理念──以人為本】 人,雖為血肉之軀,卻因有情而顯得血肉豐滿。兒童,更是人小情多,可稱得上 “情感的王子”。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也是有情之物。中國的文學創作歷來講究一個“情”字。“情者文之經”、“情動而辭發”“為情造文”等闡述無不表明“情”乃文之脈。學生有情,文亦有情,“課文──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就是教師的情感,要由教師去點燃、去傳遞、去深化,讓學生的情感隨文波動,與文共鳴,與景相融,物我兩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熏陶效果。
《荷花》一文乃葉老妙筆生花之作,其景、其情、其人三位一體,讀時如見其景,如聞其香;教時如入其境,如生其情。師生醉心于荷花世界,情隨物移,因荷而喜,因荷而舞。其情其景鉻印于心、縈回于腦,處處涵泳、時時反思,細味綿長、不絕如縷 …… 于是,我謹以此文為例,系統闡述經典美文的三位一體化教學。
【設計思路──以情為軸】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
兒童的情懷是一灣淺淺的河,無風不起浪,無物不揚波,外力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輕輕一點,或是像一陣微風悄悄地掠過水面,它就平靜不下來。新課伊始,教師要放飛一群“蜻蜓”,要送過一陣“微風”,讓孩子情感的河蕩漾開來,使他們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一種期盼的欲望、關注的心理。情感的醞釀有賴于“情境的創設”,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環節導入新課:
播放樂曲“出水蓮”,學生閉眼欣賞,想象音樂所傳送的畫面,音樂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令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并介紹從古自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寫、喜愛的對象,贊美荷花的詩篇數不勝數,使學生產生對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此時,跟學生說:“就讓我們乘著音樂的翅膀,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聽一聽吧!”
學生的視覺、聽覺、想象、思維 “多頻道運作”,全身心感應,“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心有靈犀一點通
語言的學習,是學生與課文的對話。學生的情感總是與他們對教材的認識息息相關,而作者的情感則是寓于他們所描繪的對象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課文,入情入境,進而一下子揪住學生的心,這是進入課文的第一通道。導入新課后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一起來傾聽《荷花》。聽完后,荷花美景縈回于學生腦際,久久不能散去。此時,我沒有讓學生描繪腦海中浮現的景象,只是輕輕地說:“噓!不要聲張,不要打破荷花池邊的寧靜,把你腦海中的美景留著,帶著它一起去讀讀課文吧!“學生一下子墜入了優美的畫境當中,找到了與課文的共鳴通道。學生的心靈之門也隨之打開,進入了荷花的世界,荷花美景隨之一點一點地展現。教學也隨著情感層層遞進。
同時抓住“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冒”字讓學生體會荷花長得使勁和迅速。進而引導學生:“如果這句話讓你來寫你準備用什么字呢?”打開學生富有個性化的思維空間,繼而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引導想象“這滿地的白荷花在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想干什么?”學生換位思考,貼近荷花,產生荷花的情愫。接著學生做動作朗讀文中荷花生長的三種姿勢,將荷花的動作、情感移植到自己身上,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荷花冒出開花,可謂與荷花“心有靈犀一點通”,舉手投足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