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區域經濟一體化教案
第三節 區域經濟一體化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的:使學生了解目前世界經濟正走向區域化,而區域化是全球化的基礎和表現,并了解世界主要的區域經濟集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全球意識。 教學重點:世界經濟區域化;主要區域經濟集團。 教學難點:區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國際政治關系的復雜性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室、自制表格等 教學方法:比較分析法、討論法、列表比較法、講述法 教學過程: 一、世界經濟區域化(一)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產生背景及其特征 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競爭越發加劇。 特征 —— 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一方面具有內向的保護性,另一方面具有外向的競爭性。在集團內部,成員國之間實行關稅互惠,取消貿易壁壘,組成共同市場,實現經濟互補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問題:舉例說明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具有內向的保護性以及具有外向的競爭性。 答案:內向的保護性 —— 如20世紀70年代發生的“石油危機”。當時石油輸出國組織為對抗西方發達國家,而采取石油提價的措施,以石油為武器,保護自己的利益。 外向的競爭性 —— 如歐盟在內部實行聯合、進行優勢互補,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使它們的產品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 (二)加強區域內部經濟聯系(即經濟區域化),是走向經濟全球化的階梯 1.在相對獨立的經濟區內,各國由于交往便利,經濟聯系密切,易于找到利益的共同點, 從而達成某種協議,建立某種一體化組織。 2.一些大國為了在世界市場中搶占更多的份額,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體化組織為依托,極 力擴大勢力范圍,實現競爭優勢。 3.面對發達國家的競爭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發展中國家需要加強相互間的政治協調 和合作,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以集團姿態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問題討論 —— ①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二者是否存在矛盾? ②對于建立區域經濟集團,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出發點有何不同? ①答:區域經濟一體化是走向經濟全球化的階梯、是全球化的基礎、是全球化的階段性表現。而全球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結果。二者之間應該沒有矛盾,但應注意一些組織盲目排外、對發展中國家要求苛刻、不合理制裁等傾向。 ②答:發達國家的出發點為了在區域中占據主導地位,排斥其他大國,極力擴大勢力范圍,實現競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則是通過聯合加強自身的影響,以集團姿態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二、主要區域經濟集團(一)三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經濟集團 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組織是三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經濟集團。這三個集團包括的地域廣闊,人口占全球的1/3,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的3/4,出口占世界的70%。它們基本奠定了世界經濟區域化的基礎。 歐盟(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組織國家15個(見地理圖冊39頁)美國、加拿大、墨西哥21個(見地理圖冊42頁)發展過程世界經濟區域的策源地。由3國至6國至12國再至15國(見教材閱讀)醞釀于20世紀80年代,1994年開始運轉成立于1989年,原來是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以及主管經濟和貿易的部長參加的區域性論壇。特點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組織。經濟貨幣聯盟、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共同的司法與警務合作是三大支柱由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組成,可與歐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場松散的非正式集團,開始向投資和貿易自由化目標邁進 問題 ——① 以上三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經濟集團有沒有總部(常設機構)?如果有請說出所在的城市?(提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組織沒有常設機構,由各成員國輪流舉辦。如xx年7月在我國上海舉行非正式首腦會晤) ②三個經濟集團發展中最成熟是那個?從歐元的使用、對伊拉克動武的態度等分析預計該集團進一步發展下去將要克服哪些問題?(提示:要克服超越國家權力與國家主權之間、國家利益和集團總體利益之間的矛盾等) (二)其它地區性的經濟集團(經濟合作組織) (見教材92頁圖5.6)如:東南亞(東盟)東北亞、南亞(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西亞(海灣合作委員會等)、北非、南美(安第斯集團等)。這些區域合作進程發展很快。 問題:教材92頁圖5.6中,為何沒有反映出上海合作組織? 答:上海合作組織主要為政治性質的組織,而教材92頁圖5.6中反映的是世界一些主要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