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三一輪復習《生活與哲學》教學案一體化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XX屆高三一輪復習《生活與哲學》教學案一體化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目標導航】
一、課標要求
1.內容目標
解析客觀規律是可以認識和掌握的事例,印證人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把握客觀規律
2.提示與建議
(1)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2)討論:以“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行的”為題。包括精神狀態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精神狀態與發揮潛能的關系,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客觀規律的關系。
(3) 探討客觀世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高考考點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2.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3.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知識梳理】
1、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①此處強調人所特有的“人腦”,而不是人和動物共有的“大腦”,不能說意識是大腦的機能,動物的大腦不能產生意識。
②也不能說“電腦”具有意識,“人工智能”發展很快,但不是意識,電腦思維是一個純粹的邏輯過程,而且是人事先給定的,它同人類思維有本質的區別。
2、意識的內容和形式。
(1)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人腦不能自己產生意識,意識的源泉是客觀世界。任何意識都有其客觀原型。意識不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區別不在于是否對客觀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對客觀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質的反映。
(2)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表現為:①意識形式的主觀性;②個體意識之間的差別性;③意識的創造性。
(3)意識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否認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這是唯心主義觀點;否認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把意識解釋為“如同肝膽分泌的膽汁的物質的東西”是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3、意識能夠反映物質與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意識能夠反映物質:強調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是能動性的。
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強調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4、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性、意識的反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知識體系】
【重難點釋疑】
1、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與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1)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二是物質和意識有無同一性。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二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即意識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與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的關系。
(1)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承認前者必須同時承認后者,反之亦然。否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或唯心主義的泥潭。
(2)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反作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不能等量齊觀。前者是前提和基礎、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