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框架結(jié)構(gòu)及內(nèi)容概要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討論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在較為宏觀的層面上,討論新編的《生活與哲學》究竟是一本什么樣的教材,應該如何理解和看待這本教材;第二,在較為微觀的層面上,討論教材中的一些具體內(nèi)容,主要是就教材的邏輯結(jié)構(gòu)和我們在編寫這本教材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談一點個人的認識和體會。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下面我們先來討論第一方面的內(nèi)容。
一、如何理解和看待《生活與哲學》這門課和這本教材
(一)如何定位《生活與哲學》
《生活與哲學》這門課是一門什么樣的課?這本書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在這門課和這本書中,我們要告訴學生什么?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確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一課程的基本性質(zhì)就是:對高中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為他們進一步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基礎(chǔ)。
這門課要講的不是一般的哲學,不能把它講成哲學概論,也不能用其他哲學派別來沖擊和淡化這門課的主題,我們必須時刻牢記這門課程的主題和任務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當然,不能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講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不能僅僅局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新教材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放到整個人類哲學發(fā)展的長河中予以考察,讓學生在與中西哲學的對比中,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和強大的現(xiàn)實力量。我們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總結(jié)了以往哲學思想的優(yōu)秀成果,這不是一句空話。應該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與西方哲學、中國傳統(tǒng)哲學相比,馬克思主義哲學處在一個什么位置上。教材力圖通過對課程內(nèi)容的建構(gòu),通過教師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讓學生初步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所未有的科學真理性和指導人民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
比如說,哲學是怎樣起源的,這原本是一個哲學味道頗濃的話題。我們把這一問題放到了“生活處處有哲學”這一框中。通過對案例、情境和問題的思考,引出結(jié)論:哲學源于人們的實踐和在實踐中對世界的思考。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有生活和實踐,就會思考,因而就會不自覺地與哲學發(fā)生關(guān)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的哲學家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我們在專家點評欄目中,把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提供給了學生。這師徒二人認為哲學起源于“驚訝”、“驚異”、“迷惑”,這對不對呢?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誰更高明呢?當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因為“驚訝”、“驚異”、“迷惑”等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怎樣產(chǎn)生的?是在實踐中產(chǎn)生的。可見,柏拉圖師徒對哲學起源問題的追問停留在半路上,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問題追到了根子上。
教材既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又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導向。這種導向不是生硬地強加給學生,而是通過逐步引導自然而然地完成的。
(二)《生活與哲學》教材的突出特點
教材的編寫,是以新的課程觀、教材觀、知識觀和教學觀作指導,全面貫徹新課標的各項要求,吸收了近年來學界取得的新成果,糾正了一些習以為常但實際上并不科學的說法,因而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具體說有如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