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綜合探究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這一探究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進行系統總結,進一步理解什么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二是理解唯物辯證法,特別是它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哲學依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教師應主要圍繞這兩方面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具體內容見該探究活動的理論評析部分。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行為選擇
第四單元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全書的落腳點。因為我們在前面各單元講“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樣”,應該如何對待周圍的世界,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本單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明確社會歷史的主體,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在此基礎上理解人生的價值,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懂得如何進行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把握實現和創造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
圍繞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兩課、一個綜合探究。基本結構是:歷史觀(第十一課)-價值觀(第十二課)-人生觀(綜合探究:堅定理想,鑄就輝煌)。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這一課的內容屬于社會歷史觀的范圍。主要講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初步確立生產勞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的觀點、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圍繞這些問題設計了兩框。第一框是“社會發展的規律”,第二框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第一框用三目講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二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三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開頭引入了鄧小平的名言:“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這一名言應看做是這一框的導入語。這一框是講社會歷史規律的,馬克思主義是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社會歷史規律的,由此便很自然地進入這一框的主題。這一框的結尾我們用了鄧小平講社會發展趨勢的一句話:“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這就是本框得出的結論。這兩句話是遙相呼應的。
第一目講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一個關鍵是回答社會的本質問題,確認社會的客觀性。對此有科學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樹立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舊的社會歷史理論在探究歷史的動力時,停留在思想動機的層面,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卻沒有進一步考察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馬克思從實踐出發研究人類社會,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是客觀的,在這個基礎上,闡明了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確認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
第二目講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物質生產實踐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人們為了生活,就必須進行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形成了現實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即生產方式。為了維護自己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就有了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因此,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運動始終并決定社會發展的社會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