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無論是本課講物質觀,還是下一課講意識觀,其落腳點都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落腳點放到了下一課中講。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本課主要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識論,基本要點有二:一是人能夠認識世界和規律;二是人怎樣才能認識世界和規律。圍繞這兩個問題,本課設計了兩框。
第一框講意識的本質。為了理解人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把握客觀規律,就必須對意識的本質有所了解。
第二框講意識的作用。我們設計了三目:一是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二是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三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講這一課時,應該始終抓住的核心問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是講物質觀和意識觀的落腳點。第四課通過講世界的物質性和運動的規律性,使學生理解到,認識和探討客觀世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本課則是通過對意識的本質與作用問題的回答,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人類探究世界、追求真理,是在實踐中實現的。本課主要幫助學生明確實踐在人們探索世界、追求真理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明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本課的基本要點有二:一是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二是明確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圍繞這兩個問題設計了兩框,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第一框,應著力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樹立能動的反映論的觀點,明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區別。主要講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實踐及其特點;二是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
第一個問題:實踐及其特點。講授這一問題的邏輯順序是:實踐的定義-實踐的兩層基本含義-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實踐的三個特點。
第二個問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基本內容包括: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第二框的內容目標是幫助學生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圍繞這一內容,教材設計了三目,其中難點是第二目,重點是第三目。
第一目講真理是客觀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在一定條件下,對一個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目講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重點是讓學生懂得真理都有其適應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人不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確立堅持真理、反對謬誤的基本觀點。
第三目講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旨在讓學生懂得,實踐是發展的,人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也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牢固樹立“在實踐中認識、檢驗和發展真理”、“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的觀點。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實踐與物質的關系。單純地講物質和意識,不足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從實踐、從主體、從人的感性活動出發理解周圍的世界。但是,不能把實踐夸大到宇宙本體的地位。馬克思主義哲學講實踐,是以承認物質世界的先在性為前提的。不講實踐,不懂得實踐活動的意義,就不能和舊唯物主義劃清界限;夸大實踐的作用,由此走向否認物質先在性的歧途,就和唯心主義殊途同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