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第三目講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當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階級斗爭,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在階級社會中,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的方式實現的。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展開和發展的,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過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改革不斷得到解決。所以,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第二框講社會歷史的主體。
對這一框的理解可以從實踐入手,引出人民群眾。社會歷史是人的實踐活動史,人民群眾是實踐活動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一框設計了兩目。
第一目,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講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從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實踐中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在科學實驗等實踐中創造了社會的精神財富、在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中推動了社會的變革三個方面,說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第二目講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的理論,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就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這一目講了三層意思:一是群眾觀點,二是群眾路線,三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一切價值的創造者。這一點為第十二課講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作好了鋪墊。
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人生價值,是本課的核心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第一,要明確人生的價值是什么;第二,要確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正確標準,這一標準,一是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二是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第三,要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這就是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本課的三框就是分別講這三個問題的。
第一框講價值和價值觀,首先引入了價值概念。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是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意義,是客體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功能和屬性。因此,人的價值就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個人的活動對自己所屬的社會以及他人的需要的滿足。
第二框講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主要的內容目標是確定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正確標準。應講清兩點:第一,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時而異,具有社會歷史性,進行判斷和選擇,應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必由之路;第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具有主體差異性,我們進行判斷和選擇,應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第三框講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應重點講清兩個問題:第一,只有在工作中,在為社會作貢獻的勞動中,人才能創造價值,也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第二,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是創造價值的人生。人能夠創造價值,這是人的價值所在。一個人創造的價值越多、越大,他自身的價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強。勞動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的狹隘天地,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因此,勞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