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第三單元,主要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看待物質世界的運動和發展,闡明辯證唯物主義的聯系、發展和對立統一的觀點,學習唯物辯證法。
第四單元,主要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看待社會歷史和人生價值,闡明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階級和階級斗爭、人生價值等方面的基本觀點。
以上四個方面的內容,構成對什么是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如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核心問題的回答。這是我們課程的主線,也是這一模塊的基本設計思路。
(四)如何使用《生活與哲學》教材
四本必修課教材,在體例編排和呈現方式上大致相同,但也各有特點。就《生活與哲學》來說,教師在使用教材時,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使用課文中的“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思維過程)是學生學習原理的必要環節,也是實現自主學習的重要路徑,它往往是通過對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現象的思考,讓學生從中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確使用“探究活動”是正確使用教材的重要環節。
關于探究活動的使用,希望教師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教材在呈現每一個原理之前,都先用“探究活動”作鋪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每一原理無例外地全都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但是我們主張,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大影響的原理,學生容易產生混亂、模糊和懷疑的原理,應該通過“探究活動”來完成。只有經歷了這一過程產生的知識才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根,成為對學生有用的知識。
第二,一般說來,“探究活動”中的材料與后面的宋體字所呈現的原理關系密切,二者都屬于學生應當掌握的內容。就《生活與哲學》來說,思考學習“探究活動”中的內容是手段,掌握宋體字所闡發的原理才是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必拘泥于“探究活動”中的材料,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給學生提供另外的案例、情境和問題,從而得出宋體字所表達出的思想和觀點。
2.正確使用課文中的“輔助文”
輔助文原則上不屬于教師教學的內容。設置輔助文的本意是開拓和加深學生對正文基本理論的理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輔助文有三個欄目:名言、專家點評、相關鏈接。一般說來,名言所摘錄的往往是與原理緊密相關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論,它與正文的關系同專家點評、相關鏈接相比更密切一些。專家點評對疑難問題進行解析,對相關原理作拓展性說明,它同正文的關系較名言遠,較相關鏈接近。相關鏈接是對相關原理、實例、資料的引述,同名言和專家點評相比,它與正文的關系,就遠了一些。
教師可以圍繞正文內容,根據課堂需要和學生的特點使用這些內容。有些輔助文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給予適當的講解和輔導。
3.正確使用各單元后的“綜合探究”
各單元后面的綜合探究和前面的課文,同屬于課堂教學的內容,每一綜合探究可安排一學時。從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實施的角度來看,綜合探究的功能有二:一是綜合,二是強化。所謂綜合,是指圍繞一個主題,把本單元所涉及的與此相關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概括和總結。如第一單元就是對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作出的系統總結和概括,第三單元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作出的總結與概括。所謂強化,是指一些綜合性的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要放到綜合探究中學習。如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等,分別在第二、第四單元的綜合探究中予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