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第三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主要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說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理論。
綜合探究:走進哲學,問辯人生
本探究活動的內容有二:一是哲學的功能;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這兩個問題,教師在授課中應予以重點闡釋,具體內容見“理論評析”。對這兩個問題,可作如下概括。
哲學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世界觀的功能,它可以使人形成關于周圍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幫助人們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方法論的功能,它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提供總體性和一般性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有三: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它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可以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提高我們的思維層次,激發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第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學好哲學,終生受益。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二單元的核心問題是世界是什么或世界的本質是什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意識觀;正確認識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理解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科學的實踐觀點和能動的反映觀點,堅持真理,反對謬誤,把在實踐中認識、檢驗和發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和人的認識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確看待和把握周圍的世界,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二是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圍繞上述問題,本單元設置了三課、一個綜合探究。第四課和第五課主要講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第六課主要講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綜合探究主要講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基本結構是:物質(第四課)-意識(第五課)-實踐(第六課)-實事求是(綜合探究)。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本課主要是從生活實踐入手,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確認識物質、運動和規律,明確探討客觀世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本課的基本要點有二:一是說明世界的物質性;二是說明物質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屬性。本課設計了兩框,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第二框“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第一框的基本任務通過辨析實例,說明世界是物質的。講這一問題,應注意既要講自然界的物質性,又要講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對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可以從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三方面理解。一是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勞動的產物;二是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它的基本要素如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等,都是客觀的;三是人類社會有其客觀的規律。
需要說明的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我們放到了第十一課社會歷史觀中集中予以論述。
第二框的內容目標是,說明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主要講物質的固有屬性是運動,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闡述這些思想是為了形成認識和探討客觀世界應有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為第五課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作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