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哲學》
前 言(第一課時)一、課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體系嚴密,學生難以學習
1、存在的問題: 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
學生動手的能力比較差,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相適應。
2、時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決定: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
二、新的體系:
1、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采取模塊式的組織形態 ,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各課程模塊的內容相對獨立 ,實行學分管理 。
必修部分是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共8個學分,設4個課程模塊。
選修部分是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共12個學分,設6個課程模塊。
各課程模塊均為36學時,經考核合格,可獲2個學分。
課程模塊的開設順序應根據學生的選擇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必修模塊的學習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級完成。
本課程必修部分每周2學時,各課程模塊的教學以一學期為單位。
1、經濟生活 一個基礎:即是以生活主題為基礎的系統聯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對應: 一個要求:即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 明協調發展的要求。
4、生活與哲學 三個內容: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常識。
必修課程圍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題設置三個模塊,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為主要內容,設置生活與哲學模塊。這四個課程模塊的建構,貫徹了整體規劃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德育課程體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題為基礎的系統聯系,又體現內容目標的遞進層次。對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常識,將成為本課程的重要內容。
科學會主義常識
國家與國際組織常識
3、選修: 經濟學常識
科學思維常識
生活中的法律常識
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
選修課程 是基于必修課程教學的延伸和擴展,是體現課程選擇性的主要環節 。課程模塊的設置,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既著眼于學生升學的需要,又考慮到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需求;既體現本課程作為德育課程的特有性質,又反映本課程在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中的特有價值。
三、《生活與哲學》模塊:
1、學習哲學的重要性:有助于培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