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第一,貼近時代,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一。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必須正確處理思想政治課和時代發展的關系。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應當體現時代要求。”每一門思想政治教育課都要體現時代要求,都要貼近時代,都要有時代感和使命感。哲學尤其應該如此。這是由哲學自身的性質和學科特點決定的。
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恩格斯說:“任何哲學只不過是在思想上反映出來的時代內容。”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應該體現時代的精神,解決時代的課題和任務。離開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哲學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要求,這種任務和要求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以及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觀點和理論。這些反映時代任務和要求的“心理”、“觀點”、“知識”和“理論”就構成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哲學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來概括自己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凝聚自己時代最精致、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從而成為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一位歷史學家說,歷史是哲學的姥姥家。的確如此,歷史時代是孕育哲學的母體和沃土,離開了一定時代的社會實踐,就沒有哲學。只有腳踏現實的土地,理論才會有生命力;只有跟上時代的節拍,理論才會有說服力。因此,貼近時代,對于《生活與哲學》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第二,貼近實際生活,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必須正確處理理論和實際生活的關系。
構建以實際生活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使《生活與哲學》成為一本有實效性的教材,是我們編寫教材的基本追求。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一種現象:一些學生認為老師所講的,除了應付考試外,和自己再無任何關系。這種現象不能不說是思想政治課教學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反映。
哲學產生于人們對生活、實踐所提出的問題的追問和反思,因此,如何從具體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和方法,是我們在編寫過程中致力探求的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正確反映了物質世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它的研究對象是我們周圍的客觀世界,首先是我們的社會實際生活。因此,從社會實際生活出發講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有之義。
如果我們認識和處理不好這一關系,哲學教學脫離實際生活,學生就會以為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只是某種與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無關的書本上的東西,就會導致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甚至敷衍了事。
這里所說的實際生活,即社會生活,對此不能只作狹隘的理解。不能僅僅理解為個人的生活,更不能只看做是休閑、娛樂和學生周圍的瑣事。它當然也包括學生的個人生活,但它是指學生生活于其中的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包括現實的和歷史的,中國的和外國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豐富內容。當我們為了引導學生學習哲學而從無比豐富的生活的海洋中選取素材時,取舍的標準首先不是空間上的遠近或時間上的古今,而是是否和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密切相關。某一思想或事件,盡管在時空上離我們很遠,但它在歷史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典型的意義,對于哲學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對于能力、素質的形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關系重大,就屬于我們應當選取的范圍。相反,某些事情盡管發生在今天,出現在我們身邊,但不具有典型意義,對于正確認識世界影響甚微,就不在我們選取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