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框架結構及內容概要
理論之樹怎樣才能常青?理論必須腳踏現實的土地,立足時代的發展。離開了實際生活,理論就沒有根了,就變成灰色的了。只有來自生活的理論,才能解釋和說明生活,才能指導人們更好地生活。
因此,我們在編寫《生活與哲學》時,始終緊扣社會生活的主題,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力圖實現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理論呈現過程與學生認知過程的有機統一,努力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
第三,貼近學生,致力于把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適合學生成長的特點結合起來。
如何讓學生感覺到上好思想政治課是他們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不上好這一課,就無法很好地立足社會,無法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探索和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在編寫《生活與哲學》時著力思考和探索的一個問題。
貼近學生,就要從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認識發展規律來編寫教材,把對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有用的,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原理和方法寫進教材。選取的標準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地說,就是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是我們在選擇知識、原理和素材時,必須牢牢把握和遵循的原則。
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是什么?把什么樣的知識教給學生,用什么樣的思想教學生,才是對學生有益的,才能幫助他們走上光明的前途,擁有美好的未來?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一個人只有正確地認識了世界和人生,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活和實踐中取得成功。所謂正確地認識世界和人生,就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有了正確的世界觀,看世界時不出偏差,才會在生活中不碰壁,游刃有余,取得成功。因此,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學生自身的利益和未來的發展是完全一致的。真理從來都是有益于人的,謬誤永遠都是害人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是真理,人類發展需要科學,社會進步呼喚真理。學好哲學,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可以終身受益。
第四,著眼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課程實施的開放性和實踐性。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在使用教材時,注意把知識的傳授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基礎的奠定,同課程設計的開放性、實踐性是緊密聯系的。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我們在課程設計上特別注意在引領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能僅僅理解為走出課堂,從事社會活動!伴_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能片面理解為放棄課堂的傳道授業,離開教師的講解與引導,完全由學生自主研討和辯論。正確理解和運用“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該注意以下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