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教案
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
[教學目標]:
1.感悟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兼備”的特點及其闊大雄渾、豪邁恢宏的藝術境界。
2.初步熟悉王維、孟浩然和高逋、岑參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和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差異。
[教學過程]:
專題總論
盛唐詩歌就時間上來說,是指開元、天寶至大歷初年的詩歌。就詩歌特征來說,主要是指盛唐詩人所創作的具有昂揚雄渾、闊大恢宏的盛唐氣象的詩歌。
所謂“聲律風骨兼備”是就這一時期的詩歌內容和形式而言的。
風,是對作品內容方面的美學要求,“沒有情志,不能感化人的作品就沒有風。”(文言中,風即教化,感化)骨,是對文辭方面的美學要求,“就是要求作品文辭精練,辭義相稱,有條理,挺拔有力,端正勁直。”(周振甫《風骨》)
盛唐詩歌的風骨主要包括: ①詩人們能從觀察宇宙歷史的發展規律的高度對時代與人生進行積極思考; ②詩人們在追求建功立業的道路上,顯示了強烈的自信心和錚錚傲骨; ③崇尚獨立人格和高潔品質,這使他們的追求功名的熱情少了些庸俗氣,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詩歌的聲律完備主要是指律詩體裁的成熟和普及,詩人們已經能嫻熟地使用這一體裁表情達意并且將它發揮到了極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體與律詩的截然劃分,以及歌行與絕句的興盛,都是盛唐詩歌達到高潮的標志。
《望月懷遠》
[教學目標] 1.注意詩中的用詞 2.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教學重點] 詩歌的境界
一、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關于寫月的詩,不勝枚舉。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或寄托了他們的悲歡離合,或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或抒寫他們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詩人們借著那輪高懸蒼空的明鏡,洞徹肺腑地進行天地對讀,自然與人情互釋,,內心與外界溝通的幻想創造,從而為后世詩詞開發了一個韻味清逸而美妙絕倫的靈感源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體會張九齡筆下那一夜之間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歷程吧.
二、作者介紹: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采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于曲江私第,謚號文獻。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托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傳世。
三、指導誦讀。
讓我們通過反復朗讀吟誦詩歌那形象、生動、立體的語言,聆聽它內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韻律,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