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教孩子念唐詩?
看孫瑞雪的《愛與自由》,受益很多。但也有一個困惑。她說,孩子的審美情緒高于成人。不要以為孩子只需要卡通畫。她認為孩子完全看得懂世界名畫。我認同她的看法。但是,她在提到大人給孩子教唐詩時,又說,唐詩是成人的東西,孩子怎么懂?
我覺得,如果孩子看得懂世界名畫,那么同樣能聽得懂唐詩或者宋詞。畫用看,詩可聽。畫是形象的,具體的,那么詩歌是有節奏和韻律的。而且,畫雖然具體形象,但真要看到懂,其實也要有畫外的功夫。詩也一樣,看得懂字不表示就讀懂了詩。詩的意思常常“游蕩”在字面之外。
所以,我覺得,孩子要看名畫,也可念唐詩。
在剛出生之后,我就經常會念唐詩給他聽。而且念得抑揚頓挫,感情飽滿。慢慢的還形成規律:選擇簡單的唐詩,一首念三遍,連續念三天。同時,我絕對不說:,我們來學唐詩嘍;或者說:你要把這詩背下來之類的話。現在,我開始把唐詩“翻譯”成一個故事給聽。翻譯完了,就把詩再念一遍。
我喜歡唐詩,就像孫瑞雪有些提倡讓孩子欣賞名畫一樣,我確實有讓接受一點古典文學熏陶的意思。我更想讓他感受唐詩的節奏和韻律,從而發現語言的美,而且,唐詩是簡潔的,這不容易讓孩子厭煩,更進一步,我想,他可能能體驗到唐詩的詩境與詩意。當然,他是否真的感受到,體驗到,我不做要求。目前不見得對唐詩喜歡或者討厭,背也能背一些——他就是聽音而記下來的,但忘記的多,我也一笑而過。我相信,該留下的,已經在他腦海中留下了。比如我給他念唐詩時母子相對的溫馨和愛,比如唐詩中流淌出來的“質感”……
我說的念唐詩,不等于要讓孩子背得滔滔不絕。不等于要讓孩子掌握了多少多少首唐詩。就算孩子會背一千首唐詩,那就能說這個孩子是聰明的、是了不起的嗎?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這么簡單就可以得到聰明,就可以了不起,那這世界上還會有不聰明的不了不起的人嗎?孩子能識很多的字,背很多的唐詩,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博取很多贊美甚至羨慕,讓父母和孩子都“面上有光”。可惜,這只是面上。內里是不是也有光,還真的是個未知數。
有很多人在談論用什么辦法教孩子識字、背唐詩,我覺得那些辦法,無非是裹了糖衣的炮彈。炮彈是父母的功利心。父母總覺得這樣孩子才會聰明,才是掌握了本領,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可我老覺得這種功利心會才會真正炸飛孩子的聰明和才智。本來么,人最重要的就是啥階段干啥事。讓一個小y頭片子結婚,一個毛頭小子娶妻,他們未來的婚姻生活就太玄了。
強迫對孩子來說是最糟糕的感受,順性而為可能會“柳成蔭”。念唐詩也好,識字也好,不在狀態也好,到了敏感期也好,“孺子皆可教”,最重要的是,教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將功利心剔除,只給孩子美、快樂、自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