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寓言兩則
《寓言兩則 亡羊補牢 南轅北轍》教學設計
設計動因:該拿出一節怎樣的語文課?這是每一位公開課執教者必須面對的第一問題。深邃的還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還是帶給他人思考的?思來想去,答案只有兩個字:真實。我以為:只有那種就連暴露出的問題也是真實的問題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只有那種徹頭徹尾一覽無余的教學設計,才是真實的教學設計;只有那種一步一個腳印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課,才是真實的語文課。語文教育、語文課堂、語文訓練……正走在返樸歸真的路上。
課文選擇:為何選擇本課?不得不承認,選題對公開課尤為重要。通常名師們也深諳其道,常用“臨時選定某課……”這類說法來唬人。我如果這樣回答:想嘗試未曾執教過的三年級、教學進度就該這兒、想挑戰新的教學風格……那絕對是掩人耳目。真實的原因是:簡單。與同為第3單元首課的《自然之道》(四下)《楊氏之子》(五下)《古詩三首》(12冊)相比,本課實在是簡單多了:從篇幅上講,僅有167個字;從語言上講,明白曉暢;從內容上講,童叟皆知。
文本解讀:教師自身對文本能做出怎樣的解讀?寓言畢竟是故事,故事屬于口頭表達的范疇,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淺顯易懂,不必為了解讀而解讀,更不能隨意“創新”甚至“惡搞”;但對寓言這種特殊的敘事方式或者說這種文本,教師有必要積累相關的本體性知識。
《教師教學用書》提供了這樣的參考:“寓”,寄托; “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
陳伯吹在《漫談寓言》中是這樣寫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顧名思義,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諷喻的意義蘊藏在故事之中,讓人們在故事的情節里記取它的涵義(主題思想)。”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這樣的格式寫成的;而我國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寫在故事后面,但有確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補牢》的背景,就是《戰國策· 楚策四》一文;《南轅北轍》的背景,就是《戰國策·魏策四》一文。
當然,寓意也有創新的時候,最有代表的是錢鐘書的散文《讀伊索寓言》,選錄一個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見鳥就充作鳥,碰見獸就充作獸。(注: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聰明多了。他會把蝙蝠的方法反過來施用:在鳥類里偏要充獸,表示腳踏實地;在獸類里偏要充鳥,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賣弄風雅,向文人裝作英雄;在上流社會里他是又窮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間,他又是屈尊下顧的文化份子:這當然不是蝙蝠,這只是——人。(注:這是錢老爺子的創新)
……
小學階段明確標示為“寓言”的課文,還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紀昌學射》《扁鵲治病》,學習中會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語有:刻舟求劍、揠苗助長、濫竽充數、鄭人買履、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東施效顰。初中階段還會學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現的《智子疑鄰》《塞翁失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