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寓言兩則
目標設定:面對課文我們究竟應該教什么?語文教育的最大困擾,就在于我們很多時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僅僅是一篇又一篇的選文,一本《語文》書與一本《讀者》的區別在哪里呢?同一個文本有時既可以編進語文課本,也可以編進歷史、地理……當它作為語文的教學內容時,我們又該做怎樣的價值取向呢?同一篇課文,你可以那樣上,我可以這樣講,但除了教學方法策略因人而異,是不是都應該朝著同一個目標,以期殊途同歸呢?目標不明,往往會亂耕別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標不明的情況下確立的目標,往往是“偽目標”,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偽目標指導下的教學過程,無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沒準還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離真正的目標越遠。”需要說明的是,造成語文教育這一嚴重問題的根源,不在教師個人,而在課程本身。數學老師從來就不會因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希望所有的課文都能像本文這樣,單從課題中“寓言” 二字就能把教學目標把握得八九不離十。所有關于“寓言”的課文教學,大都可以確立這樣的核心教學目標:
1.復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復述,基本屬于技能訓練,關鍵是要訓練得充分,時間給足、量要加夠,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聯系生活。所以,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教學策略也就應運而生。
考慮到《亡羊補牢》文本本身的淺顯,我想有意淡化對故事本身的教學,側重對寓言文體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標 3.認識“寓言”。
過程設計:如何達成教學目標?
一、檢查生字詞。
因為不聽(jiē)坊的(quàn)告,養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終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這,就是我國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補牢。
了解全班的達成情況,有針對性的辨析易錯的生字詞。
二、認識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書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單單一則“故事”,能不能稱其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讀課文;復述故事;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3.能讓養羊人懂得了一個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夠得著“寓意”!
(“亡”“亡羊” “牢”“補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補”還是不“補”,為什么?要“補”最好是什么時候?完整的講一講“亡羊補牢”的字面意思。拋出上面這個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
4.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帶給今天的我們什么啟示?
戰國時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幫*臣混在一起,整日尋歡作樂,不理國家政事。大臣莊辛跟他講,再這樣下去國家就就危險了。楚襄王不但不聽勸告,反倒把莊辛罵了一通。無奈之下,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