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閱》教學設計
4 齊讀課文,檢查是否讀正確、流利。
三、切入重點,深化體驗
1 討論:剛才我們從畫面中和課文中已經知道,這次檢閱在兒童隊員中發生了一件與一般的的檢閱不同的事!斑@件事”指什么事,為什么說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誰都不愿第一個開口說的事?
討論這一環節時,我自己課前準備不充分,還沒有好好讀透教材,所以引導感悟也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就事論事,忽略了應著重引導孩子們從第2—6自然段體會兒童隊員當時的心理。在此地駐足停留反復表面朗讀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以致于這堂課容量太少!
其實課文線索很明晰,可以按照課文的敘述順序,引導學生逐步體會人物的心理變化。如,“還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檢閱時博萊克怎么辦?”揣摩這名隊員的心理狀態,他一定很猶豫,很矛盾,雖然心里清楚,但大家都不愿開口說這件事,說明這名隊員是有一定的勇氣的,打破了沉默。
“勸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隊尾?要不就把他藏在隊伍中間?可是跟他怎么說呢?誰去跟他說呢?”這一段落細致描寫了兒童隊員們的心理活動:大家都心存顧慮,不知道該怎么安排拄拐的博萊克。
應該點讀細讀這些段落,評價讀得怎么樣,引導讀出為難的語氣,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有為難才能突出隊員們戰勝為難的美好心靈。所以這個環節的處理沒有上出語言文字的厚實感起伏感,這是課文沒有挖掘出深度的第二失誤!
2 既然事情這么棘手,想必這次檢閱照理說應該不會很精彩,可是故事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了,請大家看課文最后,觀眾是怎么評價的,請找出來讀一讀。
指名讀這兩句話。引導讀出觀眾贊賞的語氣。
“這個小伙子真棒!”一名觀眾說。
“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觀眾說。
記得老師曾經教過:課堂設計要追求簡潔流暢的系統美,閱讀課要上成圓形的課,先找出一個支點,再拉出一條主線,最后畫成一個圓!
以前總是不懂教學的真締,聽了也似懂非懂。最近潛心鉆研教學,才有點滴所悟:語言是語文之“根”,語文課要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積累、運用中尋求語文味。而朗讀是感悟、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朗讀訓練要真正收到實效,在教材的處理上,點的選擇尤為重要。點要選準要選巧,要挖得深才能讀出語文味,才能為整堂課的閱讀教學定下基調。
所以,在課前有限的備課時間內,我迅速瀏覽教材,在教材處理上打破常規的教學步驟,利用文中起因和結果出乎意料不合常理的獨特著眼點,用一句“既然事情這么棘手,想必這次檢閱照理說應該不會很精彩,可是故事的結果請大家看課文的最后,觀眾是怎么評價的,請找出來讀一讀。”直接切入重點,緊抓觀眾的“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這兩句贊賞的話,這就是一個“定點”的過程。(但是忘了板書出示這兩個重點句也是教學上的失誤。
定好了這一個獨特的語言點,然后才能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體現出朗讀指導的實效來,從而達到文與意的真正融合,讓閱讀教學豐厚圓融!
3帶著問題研讀課文:觀眾為什么這樣說?他們到底怎么棒?
(1) 自讀課文找找理由,讀一讀,劃一劃,想一想。
(2) 重點研讀——博萊克的“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