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教學雜談
如教學《太陽》一課時,在充分的預習之后,學生疑問一個接一個:“課題叫太陽,為什么還用那么多文字寫它與人類的關系呢?”,“科學家怎么知道太陽的溫度的呢?”,“《太陽》一課用一個神話故事開頭多累贅呀?”等等,他們正用“?”這把鑰匙開啟著智慧之門。理解了課文內容后,學生們又冒出許多新奇的想法:“關于太陽的知識,人類研究了多少年呀?”,“根據課本的內容,我認為課題不該叫‘太陽’,叫‘太陽,我們人類的朋友’更恰當!”“我仍要以‘太陽’ 為題,但是不講它與人類的關系,我要重點講人類關于太陽的新發現。”……課后,學生的作業中有《太陽系知識小報》,有《我的理想》鉛筆畫,有被改編的《太陽》……一個個創造的火花在閃爍!
課堂是屬于孩子們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使“有疑──釋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自能探求知識的過程,才能孕育學生創造的能量,點燃創造的火花。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實驗小學 李懷旱 劉路周】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傳統的教學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普遍采用班級制的集體教學模式,局限了學生的自主發展,難于實現自我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過程中,個別化教學模式得以實現,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了更多的內容、時間和空間,為他們從模仿著學到創造地學,從單一認識到多元思維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如雷老師在教學《太陽》一課時,下載了網上有關九大行星、人類登月、探索宇宙奧秘的資料,裝到教師機上,并設計一個問題供學生探究學習:看了資料后,請你談談學后的感受。學生通過閱讀書本和查詢教師機上的資料,經過整理后在機上完成了作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各種各樣。教師從中發現不少作業閃現著智慧的火花和創新精神。教師通過網絡把學生的見解與全班學生交流,即評即改,互相啟發,激勵著所有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又在無形中讓學生開闊了眼界。
超越教材引導探究──《太陽》教學談
湖北省襄樊市第一實驗小學 劉從華 朱洪濤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探究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如何將這種教育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筆者僅以《太陽》一文中的幾個教學片斷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嘗試。
【片斷一】
讀后生疑──提出問題:
經師生共同商討決定,憑借下列“學習卡”,通過自學探究──合作交流──引導評價”的方式實現本果的教學目標。
《太陽》學習卡:
我讀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讀不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還想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同學們通過讀《太陽》這篇課文,知道了很多有關太陽方面的知識。我想,僅靠教材還不能滿足大家的探究欲望,對嗎?你們還想知道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