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豹與漳水十二渠
戰國時期,魏國鄴地(今河北省臨漳縣西)的漳河經常發水災。對了對付漳河水患,當地人民想了很多辦法也無濟于事。水災年復一年地為非作歹,沖毀房屋,吞沒莊稼,當地老百姓深受其害。后來,鄴地的一些地方官吏、地主豪紳與裝神弄鬼的巫婆串通一氣,造謠感眾。他們說漳河鬧災是“河伯顯圣”,只要每年挑選一個美女,送給“河伯”做老婆,就可以使水災平息,民眾安寧。就這樣,在官吏豪紳的操縱下,年年驅使老百姓給河伯娶妻,把年輕姑娘扔進漳河。他們還乘機向老百姓索取大量錢物,進行分贓。天災人禍,使鄴地人民貧困交加,無法生活下去。特別是那些家里有年輕女子的平民百姓,擔心自己的女兒被選中,只得背井離鄉,四處逃亡。鄴城當時是一個軍事要地,三家分晉以后,鄴地類在韓國和趙國當中,西邊是韓國的上黨,北邊是趙國的邯鄲。這么重要的地方,魏文候當然不想讓它廢棄,于是就派能干的西門豹去當鄴令。
西門豹來到鄴地,目睹一片荒涼景象,心里很難過。他來到之前,當地官吏已經打發人對老百姓進行一番恐嚇。因此,西門豹到鄴城后,城內空蕩蕩不見不影,偶爾看見個把農民,不等西門豹走近,老遠就嚇跑了。西門豹經過深入調查訪問,終于弄清了當地官吏地主為河伯娶妻,坑害百姓的真相。后來,西門豹將計就計,利用為河伯娶妻的機會,將作惡多端的巫婆和三老扔進河里,嚴厲懲罰了欺壓百姓的官吏。接著,西門豹發動人民開鑿了十二條渠道,引河水灌溉農田,消除了水災,使鄴地成為相當富庶的地區。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西門豹不信神不信鬼,面對猖獗的迷信活動,自信沉著,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開渠溉田,為富一方,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我們知道,在科學昌明的今天,還有不必人被封建迷集所蠱惑。
漳水十二渠是我國多首制引水工程的創始。多首是從多處引水,所以渠首也有多個!笆奔葱拗䝼渠首引水。漳水是多沙河流,多首引水正是適應這種特點而創造的。多沙河流因泥沙的淤積變化,常使主流擺動遷徙,不能與渠口相對應,無法引水,多設引水口門,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弊端。另外,如果一條或一組引水渠淤淺了,還可以用另一條或另一組引水渠來引水清淤。漳水渠設計合理,不但有引灌、洗堿、泄洪的作用,而且易于清淤修護,反映出當時農田灌溉事業的進步。直到漢初,漳水渠仍有很好的灌溉功效。
太史公司馬遷曾對西門豹有高度評價,他在《史記》中說:“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后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他還意味深長地引用了古書上這么一段話:“子產治理鄭國,百姓不能欺騙他;子*治理單父,百姓不忍心期騙他;西門豹治理鄴縣,百姓不敢欺騙他。”并發問說,他們三個人的才能誰更高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