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教學反思
《濫竽充數》教學反思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講的是戰國時候,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裝會吹竽,混在齊宣王的樂隊里騙取報酬,齊宣王的兒子繼位后他怕敗露,只好逃走的一件事。這個故事諷刺沒有真正本領、混在行家里充數的人。
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訓練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時,我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表達。設計續編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續編故事時不僅保持原意,諷刺沒有真才實學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數,而且諷刺了一位“濫竽充數”的國王,這是學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義之后發出來的想象,體現了個性化的閱讀風格。
新課程標準十分注重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強調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課“裝腔作勢”一詞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學無術、混飯吃的丑陋嘴臉,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在模仿動作中展現南郭先生做賊心虛的心情,這一段的交流與品讀對于進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較好的鋪墊作用。
課堂上利用教材展開的語文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使學生樂于學、樂于嘗試。如表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最大積極性,反復朗讀使學生體會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聯系到生活實際加以運用,加深對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從中學到寓言學習的方法。
本節課中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學生討論交流時,個別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意識不強。由于授課時學生比較緊張,學生思維受到了局限,不是很活躍,學生沒有很好的發表自己獨創的見解。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
這節課使我進一步明確了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今后將使這種方式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多為學生創造一些展示自我的機會。
《濫竽充數》教學反思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講的是戰國時候,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裝會吹,混在齊宣王的樂隊里騙取報酬,齊湣王繼位后他怕敗露,只好偷偷逃走,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這個故事諷刺了沒有真本領,混再行家里充數的人。教學本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來讀一讀,導入中讓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進行交流,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形象語言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自由地閱讀課文,對自己沒有讀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再全班提出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學此環節時,我將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歸納小結,最后落腳再三個問題上:南郭先生是怎樣在樂隊里混的?為什么能混過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發現呢?后來他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課文的學習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最后在我的引導下師生共同來揭示寓意。體現了教學的文本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整節課我覺得用創設情景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想象感悟寓言學生積極踴躍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時,我覺得還不夠理想,老師的語言顯得比較貧乏,缺乏對學生指導性的評價,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