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教學案例(通用2篇)
濫竽充數教學案例 篇1
師:南郭先生后來又去了哪里?他會怎么想怎么做呢?結果如何?
(給學生五分鐘想象思考的時間)
生:南郭先生用完了身邊的俸祿,想靠打工來維持生計。可他臭名遠揚,人們都不要他,怕他再像以前一樣沒有真本領,濫竽充數。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他四處打聽,哪兒可以再混口飯吃的,他打聽到秦國的國王愛聽吹笛,他又來到了秦國,混在表演的隊伍中——按著笛眼兒,鼓著腮幫裝樣子吹起來。而這個國王耳朵很靈,聽出了有人濫笛充數,就把南郭先生處死了。
生:南郭先生把得到的俸祿全用在吃喝上了,最后沒錢吃飯,沒有工作,活活餓死在街頭。
師:這就是好逸惡勞的下場,結局真夠悲慘的!
生:我想象中的結局和他們的不一樣,
師:請講。
生:南郭先生離開齊國后,決心用心吹竽,靠真本事吃飯,便走訪各地,拜了一位吹竽大師,經過數個寒冬酷暑,他終于把竽吹得優美至極。他重新來到齊泯王面前,獲得了國王的高俸祿,并得到終身聘用。
生:南郭先生來到山林中,反思了自己的行為,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人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呀。于是他改過自新,靠自己的刻苦練習終于掌握了吹竽的真諦。于是他收了許多的徒弟,把畢生的本領都教給了他們,并不忘時時叮囑:做人要腳踏實地,要練得真本領,千萬別濫竽充數呀!
……
師: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沒有發生過像濫竽充數那樣的事情呢?學習了這個故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早上齊讀課文時,我就濫竽充數,嘴巴一張一合裝出在讀的樣子,當值日生來時,我就把聲音提高些。我想以后我不會這樣了,這樣對自己的學習是不利的。
生:以前,英語老師布置我們抄單詞后自己默一遍,我就抄了一下,沒默。第二天,老師一檢查,就發現我在濫竽充數。學了這個成語故事后,我希望大家在學習上千萬不能濫竽充數,要實實在在去掌握一些知識。
生:有些做生意的人,坑害顧客,拿次品充在真貨里,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做一個人,應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師:是啊!做生意當以誠信為本,切莫濫竽充數,否則是害人害己。
生: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像南郭先生這樣,會一輩子被人瞧不起。
生:我覺得沒有真才實學是不長久的,總有一天會露餡兒,最后只能落得逃走的下場,所以我們生活中絕對不能濫竽充數,只有多學多問,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真本領去獲得別人的尊重。
……
反思: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干,卻混在行家里面充數或拿不好的東西混在好的里面湊數。我在教學的時候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理解寓意有所感悟。為深化對成語寓意的認識,我引領學生對故事的結局作了想象延伸,讓學生想象南郭先生從此以后干什么去了,他的思想與行為有了什么樣的改變。并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看到濫竽充數的人和事。這樣的延伸大大地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在故事結尾的想象中深化了對寓意的理解,并將這種思想認識,根植于學生的心靈深處,落實到了他們的日常行為中去,將課文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了
濫竽充數教學案例 篇2
在結課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學了這個故事,你覺得南郭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其中有一個學生說:“我覺得南郭先生很聰明,他知道齊宣王愛聽眾人一起吹竽,他就混進吹竽隊里,騙過了一次又一次,后來他聽說齊泯王愛聽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吹,他就溜走了,說明他會見機行事。”其他學生聽了,有的點頭說對,也有的竊竊私語。很顯然,文中的南郭先生是個騙子,他在樂隊里濫竽充數,騙吃騙喝,我們當然不能以贊賞的眼光去看待他的這種行為,學生的這種理解是不恰當的。于是,我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你們認為南郭先生是聰明的嗎?”學生們經過了思考,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南郭先生是有點小聰明,但他的聰明用錯了地方,他用來騙人,那就是騙子,是壞人。聰明是用來贊揚一個人有智慧、有頭腦的,不能用來形容南郭先生這樣的人。”我又緊接著問:“那你覺得用什么詞來形容他比較好呢?”學生找出了狡猾、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等詞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同時也強調要注重學生閱讀體驗的價值取向。但是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這兩者又常常會發生沖突。如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用“聰明”這個詞來形容南郭先生,這肯定是與社會價值觀相違背的。這種時候,教師就要發揮主導作用,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引向正確的價值軌道。在這里,我并沒有強壓給學生我的觀點,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討論,去發現,既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南郭先生是有點小聰明,又強調了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這是狡猾、投機取巧,這種聰明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