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雨點》中的三望三想
《春天的雨點》這篇課文是浙教版小學第八冊第11課,內容講述了達麗瑪上課走神被烏漢娜老師發覺,烏漢娜老師留她下來補課,直到課后達麗瑪才發現外面下雨,她只注意到老師的講課和辛勞,竟然沒注意到雷聲,“老師,我只聽見您給我講課”的話語感動了烏漢娜老師。最后烏漢娜老師用蒙古袍把達麗瑪送回家,達麗瑪倚在門前深情地望著老師遠去的背影。課文用“春天的雨點”比喻老師對學生的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
自己在朗讀課文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課文中三次有味道的“望著”。
“達麗瑪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圓溜溜的一雙眼睛望著老師烏漢娜,但是她的心卻跟春風一起,游蕩到大草原上去了。”
開始補課了,“達麗瑪望著老師親切的面容,心里發誓:上課再也不能讓心跑向大草原了。”
“達麗瑪摸著自己干燥的衣服,倚在門前深情地望著老師的背影在蒙蒙細雨中遠去……”
依據這三個“望著”,我采取了一個三望三想的設計。當時設計時只列出了幾條框架,大都屬于課堂生成。現在只能根據課堂實錄回憶并做一些記錄。
在初讀感知課文以后,提綱挈領地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寫了達麗瑪和老師之間的什么事情。然后就說課文中三次提到達麗瑪望著老師,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這三次望著有什么不同。心里有在想些什么?
學生自由讀三個句子。
一望一想
師:我們逐個來說說。先說說第一個“望著”,達麗瑪和同學們一樣望著老師,聽著老師講課,可是心——讀句子。
師:這個“望著”,是怎樣的望著?
生:這是傻傻的望著。
師:怎么這么說?
生:她眼睛望著老師,可心卻想到別的地方去了。
師:她的心想到哪里去了?
生:大草原。
(出示大草原上的一組生活工作圖)簡單介紹大草原人民的生活。
師:你認為達麗瑪的心都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自己騎在馬兒在草原上奔馳
生:想到自己領著牧羊犬去追趕潔白的小羊群
生:想著自己與小羊羔親熱的情景
……
師:用課文里的一個詞說,這就是——
生:游蕩。
師:什么是游蕩?
生:一會兒想想這,一會兒想想那
師:心在游蕩,眼睛卻望著老師,這個望著,眼神一定是——(傻傻的,呆呆的,呆滯的),細心的烏漢娜老師從42雙眼睛里發現了達麗瑪的這個眼神。你可以看出烏漢娜老師怎樣?
生:她很了解學生,從眼睛里就知道學生心里想什么。
生:她很關心學生。(怎么看出來)達麗瑪心想到別的地方去了,烏漢娜老師怕她沒學好,還要為她補課。
生:烏漢娜老師的眼睛很厲害,能從42雙眼睛了看出達麗瑪的眼神不同。
師:達麗瑪這樣呆呆的眼神,就是——(走神)。
二望二想
師:第二次,老師開始為達麗瑪補課,達麗瑪又望著老師,這一“望著”與第一次的“望著”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望著是走了神,心跑到大草原上去游蕩,第二次望著老師,卻是在專心的聽課。(你把它讀出來。)生讀
師:這一回的望著,她的心里在想什么?
生:(讀)心里發誓:上課再也不能讓心跑向大草原了。
師:這寫出了她的決心。她決心要(悔改),決心要(認真聽講),她做到了嗎?讀讀課文,你從哪里讀懂她專心聽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