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的云霧》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a、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
b、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
七、小練筆(當堂反饋,如時間不夠,可先說一兩句)
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齊領略了廬山云霧的神奇魅力,還學會了一個新的構段方式—總分,試著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
教材簡析與教學思路:
《廬山的云霧》是s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云霧的奇幻與神秘,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優(yōu)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形象、生動地描繪出廬山云霧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
全文層次分明,第一自然段總寫出了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具體寫出了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第四自然段寫人們對云遮霧繞的廬山的喜愛與留戀之情。
在教學設計中,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意思,但對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生動形象地描寫還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節(jié)課我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在讀中感悟文章語言富于變化的特點和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在讀中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意境,在讀中內化語言,積累背誦。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提高理解句子的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感悟文章的語言美,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3、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學習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事物特點的。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的優(yōu)美,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發(fā)現和體會“總—分”的構段方式,學習作者抓事物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九、板書設計
廬山的云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