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說課
無錫市僑誼實驗小學 執教者:韓文利
第一課時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標版第六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回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本故事敘述明白,文章通俗易懂,訓練的重點應放在通過體會具體的語言材料來理解文中蘊含的事理。
第一課時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通過自讀自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具體的語言文字的感悟,明白湯姆釣到了一條他從未見過的大魚。
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揭題質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提問的能力,是新課標地要求,因此,揭示課題后,我就引導學生抓住課題中的詞語及標點,嘗試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樣讓學生一開始就抓住隱含在課題中的問題因素,激發學生解疑探究的內驅動力。
二、初讀感知:
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是讀書,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成了學生學習的一種迫切需求,因此,在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初步交流,通過朗讀,自己能解決剛才同學們提的哪些問題?讓學生在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將學生對課文的研讀引向深入。
三、再讀激疑:
學習是不斷生疑解疑的過程,當學生再度接觸文本的時候,必然還會有疑問產生,因此,教學的第三環節,我繼續讓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引導學生將問題歸整,如“這是一條怎樣的魚?”“為什么必須將這條魚放掉?”“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銘刻在我的腦海里?”等,這些問題成為引領學生繼續探究課文的核心問題。
四、交流解疑:
僅有探究的欲望是遠遠不夠,教給學生閱讀解疑的方法,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因此,在師生共同學習,解決 “這是一條怎樣的魚?” 這一問題之前,我就提示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讀后思前,讀前思后,讀時注意關鍵的詞語、句子甚至標點,交流時,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可以從對魚竿的描寫、對爸爸神態的描寫、對大鱸魚的直接描寫等不同的角度體會鱸魚的大,這樣的感悟是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后真實的體驗,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也就很好地發揮出來了。
第二課時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標版第六冊中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回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本故事敘述明白,文章通俗易懂,訓練的重點應放在通過體會具體的語言材料來理解文中蘊含的事理。
第二時的教學,在第一課時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繼續深入課文,用邊讀邊想,讀前想后,讀后想前的方法解決其余問題,重點通過師生轉換角色直接辯駁,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必須放掉這條魚,從而使學生知道人人都必須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第二課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回憶學法: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回憶第一教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既是復習鞏固已習得的知識技能,又因勢導入課文,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明理:
“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問題是全文的核心問題,只有明晰了這個問題,學生才能對課文所蘊含事理有透徹理解。因此,在學生繼續交流的過程中,我設計一個特定的場景:假如老師是湯姆,你們是湯姆的爸爸,該怎樣說服湯姆放掉大鱸魚呢?師生角色的轉換,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巧妙地引導學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捕捉說服的充分理由,在師生的一次次辯駁中讓事理一步步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