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廬山的云霧 教案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 漂)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泄 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飄 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坐 座)冰山……
1、聯系句子,在括號里選擇合適的字,用“√”標出。
2、這段話寫出了廬山云霧的什么特點?用“ ”在文中畫出。
3、廬山云霧還會變成什么?請你發揮想象,再學著寫一寫。
課前思考:
1、本課時的內容為復習,本備課內容比較豐富,建議選用,全用可能容量過大。2、本文的閱讀教學重點應該是段的構成方式,因而第四題的練習比較合適,而后的“廬山云霧還會變成什么?請你發揮想象,再學著寫一寫”可能因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處理簡單或無條理,胡亂寫顯得沒有章法。3、本課時的內容次序上可重新排列一下,從字、詞、句、段到篇的順序。4、要重視學生寫的過程,學生此時的練習最大缺陷是能說不會寫。
授后小記:
廬山的好峰好景不計其數,這篇課文只選取廬山的云霧來描寫。主要寫靜態與動態的云霧的特點。即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自然段以方位的順序來描寫云霧千姿百態的特點。山頂——半山——山谷——山峰這些地方云霧的樣子。第三自然段以時間的順序刻畫云霧瞬息萬變的特點。“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看清楚,又變成”這些詞把云霧的形象連起來。
在教授第二自然段時,我是作為重點來復習的,因為課后還有相關的寫段聯系。“山頭、山腰、山谷、山峰” 本來我是想讓學生畫畫來體會它的“千姿百態”,但后來我一想,這樣處理較浪費時間,而且受到學生畫畫水平的影響,很難達到美的熏陶。于是,我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幾座山的簡筆畫,學生很容易指出山頭、山腰的位置。然后我對著簡筆畫敘述,學生都能想象出來。對于“山谷、與山峰”這兩詞卻有很多同學不能正確的理解。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效果比較好的。
授后小記:
正如張校所說的本課的復習內容很多,全部選用容量過大,而本文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構段方式上。吸取第一課的教訓,為了留給學生更多的內化時間,我在復習朗讀時就留給學生一個問題“思考二、三兩段文章的寫作特點和寫作相似之處。”在學生的討論后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兩段都圍繞了中心句來寫,并且寫時能抓住中心句的中心詞“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2、兩段都能采用了比喻、排筆的修辭手法。之后,我又與寫生共同完成了課后練習5,由于他們經過了討論和理解,并且我又選取了優秀學生的范例,在這次的練筆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授后小記
在復習本課時,我主要抓住廬山云霧的特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展開。讓學生思考相關自然段的寫作特點和精彩語句。然后抓住這些精彩的語句進行感情朗讀,最后再進行背誦。教學中,學生感覺學得比較輕松,背誦課文也很到位,但令人不夠滿意的地方也有,如,在課上朗讀時,學生表現不錯,但在課后的背誦情況卻并不好(雖然都會背,但感情明顯沒有課上豐富)。
教后記: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抓住廬山云霧的神奇,運用聯想和打比方的手法,用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了廬山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特點。作為一堂練習課,我還是把重點放在孩子練習說話上。一讓學生發揮聯想說說瞬息萬變的云霧還像什么,能仿照書中的句式各說一句。二讓學生回憶春天時的田野、小河、校園、公園,圍繞“迷人”一詞展開說話訓練,要求把春天的美景盡情地表達出來。但由于時間關系,學生說話的時間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