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飄香》第二課時說課設(shè)計和教學反思
古人云“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备郀柣舱f:“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笨梢娭挥衅肺墩Z言才能真正地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進行生命的對話。雖然閱讀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實踐,但學生的自主閱讀往往浮在文字表面,如果缺乏教師的引領(lǐng),以及相互間不同閱讀體驗的啟示,這種淺嘗輒止的讀書很難進入到更深的層次。所以,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閱讀文本后,就應(yīng)該開始設(shè)置一個提升閱讀水準的環(huán)節(jié)。
我請學生自導(dǎo)自演,巧妙地使孩子們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形成強烈的“角色意識”。興趣盎然地讀書、表達,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感受。以“與小女孩相比自己對媽媽怎么樣?”的話題展開去,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談?wù)f之間,逐漸與作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進一步感受到了母愛的魅力,從而感悟到:愛自己的媽媽不是掛在口頭上的空話,而應(yīng)該像課文中的小女孩那樣,為媽媽做點什么。這樣一來,一方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為學生進一步朗讀、感悟課文培養(yǎng)、積蓄了情感,另一方面拉近了學生與母親之間的距離,把母愛的種子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里,生動的親情教育在語文的課堂上活躍。
教學反思2
我的身邊沒有《花瓣飄香》的參考書,這篇課文的下面也沒有注明這篇文章是誰所寫,但反復(fù)閱讀,讓我作出作者也可以說文中的“我”是個男性的決定,也許我的判斷是個錯誤,但我很想用這種錯誤來教,因為這樣能夠把讓頑童變得細膩,特別是讓班級中那些調(diào)皮的孩子變得細膩。李大釗曾經(jīng)這樣教育自己的女兒,即讓自己的女兒有點野性,并且還專門撰寫文章讓男孩子有點柔性,因為這樣男孩子、女孩子才會有更大的創(chuàng)造力。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創(chuàng)造力的,雖然這個小女孩沒有表現(xiàn)出野性,但“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卻展現(xiàn)給我們的應(yīng)該是這個小女孩的創(chuàng)造力,因為她的做法影響了“我”,改變了“我”。
這篇文章可以說分為三個非常明顯的層次(這不是引導(dǎo)學生分段或者分層):一是“我”的發(fā)現(xiàn);二是“我”與“小女孩”的對話;三是“我”的感悟。當然核心層次就是“我”與“小女孩”的對話。
“我”與“小女孩”的對話,對于女學生來說,她們讀讀就會受到感動,而對于那些男孩子,還有一些調(diào)皮的女孩子來說,這種感動可能會有,但很難保持。因此在教學中,我個人認為,應(yīng)該讓男同學及班級特別調(diào)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對話,真正的對話,促使他們有著柔的世界。讀“為什么只摘花瓣?”是輕輕,柔柔的;讀“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著頭、不好意思,是低聲的,也是柔的,輕輕的;讀“媽媽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給她。花瓣摸上去像絨布一樣,聞起來有淡淡的清香,媽媽會高興的!笔堑吐曋袔в兄⒆拥膭(chuàng)造性思考,她嘗試摘花是輕輕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絨布一樣的的感覺,也是柔柔之中的體會,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輕輕的、美美的,媽媽高興是微微的;讀“你爸爸呢?”是輕柔中的一次感動,是繼續(xù)對話的細聲詢問;讀“爸爸在南沙當解放軍。他常常來信叫我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遍W動的淚花,是靜靜的……我個人想,老師如此藝術(shù)的引導(dǎo)感悟,一定能夠讓那些調(diào)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關(guān)心的小朋友,在輕柔之中,在靜悄之中,流下那感動的淚水,以像“我”一樣買上兩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價值的一盆是送給自己的母親,讓她也能夠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