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 教學實錄
生(問):土地爺爺知道小豬吃完麥子后,為什么“哈哈大笑”?
生(答):土地爺爺看到小豬這么簡單地處理了麥子,而且還露出可愛的樣子,舔了舔舌頭,所以忍不住笑了起來。
生(問):土地爺爺看到小牛還剩半袋麥子時,為什么“點點頭”,“點點頭”是什么意思?
生(答):土地爺爺點頭,說明小牛做法上是有道理的,小牛比小豬會生活。
生(問):小猴為什么要“神秘”地拉土地爺爺的手?
生(答):因為小猴一定認為他:他把一袋麥子變成滿囤麥子,土地爺爺肯定不會想到,所以他顯出神秘的樣子。
師:意思都弄懂了,是嗎?那我們采用“我問你答”的方式,互相檢查一下,看看大家是否真懂了。
生(問):小猴收獲是什么?
生(答):一袋麥子變成滿囤麥子。
師(問):小猴“聰明”,“能干”表現在什么地方?
生(答):小豬、小牛的麥子吃完就沒有了,而小猴種了收,收了又種,這樣小猴就有永遠送吃不完的麥子了,所以說小猴聰明、能干。
師:(小結)土地爺爺對三個小動物的做法,評價各不同:小豬是“哈哈大笑”;小牛是“點點頭”小猴是“真聰明!真能干!”
師:老師讀讀,大家給我評評。
師:你欣賞老師什么地方?
生:老師表情特別好。
生:老師讀對話,特別形象。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老師有什么地方讀得不夠的呢?
生:“你真聰明!真能干!”老師還應該讀大聲,有力一點。
生:“神秘”的“神”老師讀成平舌音了,應是翹舌音。
師:謝謝你們的幫助,老師一定努力改正。
師:我們分角色戴頭飾朗讀五—九自然段,好不好?請三個同學分別朗讀三個小動物的話,一個同學讀土地爺爺的話,其他同學讀旁白,盡量邊讀邊配上動作。
師:那幾個角色讀得怎樣?
生(評):土地爺爺的聲音不夠低,其他還可以。
總結:
師:多么可愛的三個小動物呀,現在四小組分角色朗讀,然后互評。
生:(朗讀表演)
師:小豬、小牛、小猴你贊成誰的做法?為什么?
生:我喜歡小猴的做法,他的做法最聰明。
生:我覺得小豬的做法也有道理,他吃得非常開心,他有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味道。
生:我認為小牛做法好,他是有計劃的安排吃小麥。
師:如果你是小兔或小熊也分得一袋麥子,你會怎么辦?四人小組討論。
生:我會吃一半,種一半。
生:我會開心地吃一點,請大家吃一點,再種一點。
生:我會召集大家,利用麥子制作各種食品,然后舉行“百食宴”讓大家動腦,動手,又可動口。
生:我會像小豬一樣,開心地吃完它,因為明年還會有其他東西吃。
生:我會把麥子分給大家一起種。
師:大家在討論中雖然想法不一樣,但都能說出理由來。大家還在討論中互相學習,產生新的想法,找到了更合理的做法,這就是我們的學習的目的。
板書:
三袋麥子
小豬 做成食品 哈哈大笑
小牛 慢慢吃 點點頭
小猴 種下地 你真聰明!真能干!
課后小結:
這堂課我通過“任你答”、“我問誰答”、“我問你答”、“我讀大家評”等幾個環節,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該課受到各位聽課老師的高度評價,均說這樣的上課方式應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