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麥子》教學設計及教后反思
三、精讀第6自然段。
1、一年以后,土地爺爺又來拜訪了小豬,他們之間又說了些什么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6自然段。 那誰能把你剛才讀的這段話表演給大家看呢?(學生表演)看了剛剛的表演,我想問大家,小豬的那一袋麥子去哪里了呢?(板書:吃了)那你覺得在土地爺爺眼中,這是一只怎樣的小豬呢?(板書:憨厚可愛)。是呀,正是因為小豬的憨厚可愛,土地爺爺才會忍不住哈哈大笑。
2、原先,老師很討厭豬,因為它又胖又懶。現在我不禁對小豬刮目相看,開始喜歡它了,因為他不僅憨厚可愛,還會把麥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真是太能干了。
3、指導朗讀:用你喜歡的語氣讀出你眼中的這只小豬。
4、小結:剛才,老師通過這樣一個方法幫助大家了解了小豬能干、憨厚可愛的性格,我想請一位小朋友把這個方法讀給大家聽一聽,出示(讀一讀,找出描寫小豬的句子;找一找關鍵詞,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演一演,體會到了土地爺爺怎樣的態度;想一想,在你眼中,這還是一只怎樣的小豬?)
過渡:那小牛和小猴又是怎么做的呢?
5、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選擇描寫小牛或小猴的自然段來自學。你們可以用剛才的方法,一邊讀一邊想,思考: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的小牛或小猴,你又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一年后土地爺爺又看到了什么樣的結果?這又讓你想到些什么呢?邊讀邊想,并把有關的詞語畫下來。
四、生自學,精讀第3、7節
1、自學課文,邊讀邊想邊畫。小組交流。
2、師:先來說說小牛吧!
⑴誰來讀一讀你找到的描寫小牛的句子?(指名讀)
⑵面對這一袋麥子,小牛是怎么想的?(板書:保存)
⑶小牛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為了防止發霉和蟲蛀,小牛經常把那袋麥子搬到屋外透透風,曬曬太陽),那你覺得這又是一只怎樣的小牛呢?
⑷一年以后,土地爺爺也同樣去拜訪了小牛,土地爺爺對小牛又是怎樣的態度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兩位小朋友的表演,你們就能找到答案了。(學生表演)看了剛剛的表演,誰來說一說土地爺爺對小牛的做法是什么態度呢?土地爺爺不光點頭,他還想說,小牛,你真( )!(板書:節儉)
⑸現在誰想當一當這頭勤勞,節儉的小牛。(指名朗讀)
過渡:那小猴面對這一袋麥子又是怎樣想的呢?(指名讀)
五、學習第4、8、9小節
1、指名讀
(1)小猴發現這是“上等的麥種”,說明他有經驗,善于發現。
你知道什么樣的麥子是上等的麥種嗎?
是啊,同樣的麥子卻只有善于觀察思考,具有勞動經驗的小猴發現它是上等的麥種。
1、所以它怎么做了?(把一口袋麥子全種下了地)(板書:種下地)
2、結果呢?
3、同桌表演讀土地爺爺到小猴家做客的情景。
4、表演時要注意什么?
相機提問:
(1)小猴說這話的時候是什么樣的表情?為什么它不馬上告訴土地爺爺有這么大的收獲?
(2)小猴此時的心情怎么樣?小猴為什么感到這么自豪?
5、想想這一年中,小猴把麥子種下了地后,還會做些什么才有了今天的收獲?
6、只有勞動才有收獲,只有勞動才讓人更聰明,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讓我們再來自豪地讀一讀小猴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