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師:昨天大家已學習了《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課,現在老師來檢查大家對這一課詞的認識情況.(出示生詞小黑板,指名認讀.)
師:詞會讀了,這首詩會讀嗎 (出示《九日九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小黑板)指生讀,重點指導讀出詩的節奏.
師: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王維.
師:我們說話得有根據才行.你從哪里知道是王維寫的呢
生:第一段.
師:那就自由默讀第一段,邊讀邊思考:你還讀懂了什么
生默讀.
師:誰先來說說通過這一段的默讀你讀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維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
師:是呀,王維還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比你們大不了多少.誰還來談談你讀懂了什么 生2:我讀懂了王維是唐朝的大詩人,在他十五歲那年就能獨自一人在外生活兩年.
師:你可真會讀書.孩子們,你們離開過家兩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嗎 有嗎
生:沒有.
師:一年多少天
生:三百六十五天.
師:兩年就是 生:兩個三百六十五天.
師:一個孩子遠離父母在外生活這么漫長的時間,那種思家的心情大家能體會到嗎 誰能通過朗讀讓大家體會到時間的漫長是思家心情的迫切
生讀.
師:這就是(指詩的第一句讓生齊讀).
師:正因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他才會(指詩的第二句學生齊讀.)
師:誰知道佳節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嗎
生:九月九日.
師:九月九日又叫什么節
生1:重陽節.
生2:老人節.
生3:登高節.
師:是的.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有登高的習俗,所以又叫登高節.你們還知道哪些節日及這些節日的習俗呢
生1:我知道過春節吃餃子.
生2:我知道中秋節吃月餅.
生3:我知道端午節吃粽子.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知道的這么多!看看課文里是怎么描寫重陽節的熱鬧場面的好嗎
生:人們很高興,很開心.
師:老師說過,我們說話要有根據,你的根據是什么呢
生:"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師:"扶老攜幼"是什么意思知道嗎
生:好象是扶著老人吧
師:這樣說完整嗎 就象你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帶著你們出去游玩時怎么樣呢
生:爸爸,媽媽攙扶著爺爺,奶奶,還要拉著我.
師:你說的可真好,這就是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可以換個什么詞合適呢
生1:高高興興.
生2:開開心心.
師:是的.這就是"興高采烈".當王維看到人們過節這么開心這么愉快,他怎樣呢
生:"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用課題里的哪幾個字可以說明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呢 生:"倍思親".
師:知道"倍"的意思嗎 生:更加.
師:再把這兩段連起來讀一讀,你讀懂了哪兩句詩的意思了
生自由朗讀課文后齊讀第一句詩句.
師:大街上到處洋溢著過節的歡樂氣氛,而此時此刻王維卻獨自一個在他鄉無人相伴,他不由得想起了
生:想起了以前在家時與親人們一起過節的熱鬧情景.
師:而如今卻 生:"天各一方".
師:"天各一方"就是指
生:與親人相距很遠,不在一個地方.
師:此時此刻王維還會想 生1:如果能與兄弟們在一起該多好哇!
生2:如果爸爸,媽媽在身邊我就不會這么孤獨了.
生3:我要是能回去與親人們團聚該是多么幸福啊!
師:你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你們說的老師都沒能想到.是啊,王維在想念著家鄉的親人,家鄉的親人也會想著他嗎 生:一定會.
師:何以這么肯定
生:"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著長安,思念著我呢."
師:這可是王維在心里想的,可能是一廂情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