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案例
[教材簡析]
本文采用“文包詩”的形式,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使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面。
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緣由。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用詞自然卻又極為凝練,真切地道出了詩人的思鄉情濃。因此,“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許多身處他鄉的“游子”表達思鄉之情的千古佳句。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體會詩人身居異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來讀一篇新的課文,課文寫了一個美好的故事,里面還包含著一首詩,誰能猜出是哪篇課文?
生:(興奮地猜測,搶著說)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對了。(板書課題),看來大家對這篇課文比較熟悉了,老師還沒教,自己就先看了,真好!把課題讀一下,好嗎?(生用心齊讀課題)
師:像這種樣式的課文,你們以前還讀過哪些?
(學生紛紛說出《英英學古詩》等)
評析:讓學生猜學習內容,符合小學生的獵奇、好表現的心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鼓勵學生超前閱讀,引導溫故知新地圍繞課文組合成板塊,促進了教學。
師:你認為學習這篇課文該完成哪些任務?
生:正確地認讀生字詞。
生:把課文讀好。
生:領悟課文里的意思。
生:能熟練地背誦古詩。
生:還要理解詩句的意思。
(相機板書:讀、悟、解、背)
師:太好了。同學們,這既是要完成的任務,也是我們讀懂課文的方法。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把生字讀準,看看大家能讀明白哪些問題。
評析:讓學生自定目標,自找學習方法,既尊重了學生的意識,又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交流)
生:我知道大詩人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現在已經17歲了。
生:我知道課文講的是王維身居異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事。
師:你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生:我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因為詩的題目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第二自然段告訴我們“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
師:你能把前后內容聯系起來看,真不錯!
生:我知道重陽節人們有頭插茱萸,登高遠眺的習俗。
師:“登高遠眺”是為什么呢?
生:表達對身居異地的親人的思念。
師:你不僅了解了課文的內容,還了解了一些民俗,讀書的好處真多啊!
評析:老師適時點撥,不露痕跡地教給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愛讀、會讀。
生:聽了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我聯想到一句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看到天上的明月,更加思念自己的故鄉和親人。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看到“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游玩”,引起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雖然是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景,但他們的感受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