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教學實錄
一、教材分析
《信》是北師大版語文第六冊“書信”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這是一首兒童詩,作者通過替不同的對象寫信,表達了自己美好的心愿,同時也說明了信是連接人與人心靈的紐帶。詩的語言簡練優美,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很好范本。
二、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語言和思維發展比較好,有良好的預習習慣,掌握一些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從學生的預習看,對于小詩的學習,孩子們知道應該從詩歌的韻律(押韻)、結構(幾小節,每小節的內容)上去學習。而且也能夠根據詩的基本情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練習。本文語言簡練,內容比較淺顯,格式簡單,很受學生喜愛。
三、教學目標:
1.學會認讀生字詞“雛鳥、姹紫嫣紅”,理解詞義。
2.理解詩意,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練習仿照課文編詩歌。
4.幫助學生了解“書信”常識,使學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實感的表露,是連接人與人心靈的紐帶,激發學生的寫信熱情。
教學重點:
1、學會認讀生字詞“雛鳥、姹紫嫣紅”,理解詞語的意思。
2、理解詩意,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學生預習,自學生字。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板書課題:信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課堂預設:給誰寫信?是誰寫的?寫了什么?為什么寫?)
【針對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
(二)學文:
1.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去看一看。
① 打開課本p112,自己讀全詩,注意把音讀準。
② 分小節指名讀,正音。
③ 擊掌識字(雛鳥、姹紫嫣紅、代替、航海、風平浪靜)。
課堂預設:
雛鳥和姹紫嫣紅兩個詞語要引導學生去理解
課堂生成舉例:
師:“雛鳥”什么意思?
生1:雛鳥就是幼小的鳥。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書上說替“雛鳥給媽媽寫”,所以我想雛鳥就是小鳥。
師:你能夠聯系上下文去理解詞語的意思,會學習。
生2:我們每天做操,廣播操的名字叫做《雛鷹起飛》,雛鷹就是小鷹,所以我知道雛鳥就是小鳥。
師:你是聯系實際生活去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的。
生3:(班里平時能力很弱的孩子,手里拿著預習本,照著讀到)雛鳥就是幼小的鳥。
(其實在批這個孩子的預習本時,我已經發現他寫出的準確答案,也知道他是在媽媽的提示下查詞典,查到的。)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半天沒反應過來,有可能是一時間沒有理解我問的意思吧。旁邊的同學著急了,說道:老師,我知道他是查詞典查的,我也是查的,跟他的答案一樣。
師:瞧你們多會學習呀,懂得借助工具書,去理解詞語的意思呢!
【理解詞語的過程,更多的是通過學生不同方法的理解,要滲透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習得遠遠比理解這個詞語本身,要更有價值。】
課后反思改進:(對于“姹紫嫣紅”和“風平浪靜”的理解,可以更有語文味,與課文聯系更緊,這樣單位時間內的效率會更高)
*“姹紫嫣紅”:(課件出示精美的鮮花圖片)師:這樣的情景就叫“姹紫嫣紅”,你還懂得什么詞意思也一樣?邊讀邊想象畫面之美。【從網上下載精美的圖片,意在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詞義。進行換詞訓練,可以積累一些近義詞,豐富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