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情動心——《每逢佳節倍思親》聽課筆記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35 by: hliu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睹糠昙压澅端加H》是被思鄉情思親情濃濃包圍的一篇課文。執教老師也盡可能地挖掘文本中蘊涵的情,挖掘各種教學資源,讓“情”扣擊學生心靈。
一.情在對比中輕觸。
師:遇到這么一個節日,你開心嗎?(生:開心)可是王維開心嗎?讀讀課文,找找原因。(生自讀課文)
生:因為他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家鄉。(讀句子)
師: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生: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家鄉。
師:說明年齡怎樣?
生:未成年就離開了親人。
教師補充:
每次吃飯,餐桌前就他一個人,天氣涼了,撫摸著身上的衣服,看著又細又密的針線,他會想到誰?(生背誦《游子吟》)生病了,如果在家里,兄弟姐妹都會照顧,可是現在呢?(生:非常孤單。)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評價:你把紅字部分讀得特別好。)
再讀課題:每逢佳節倍思親。
再看課題,發現了什么問題?
生:少了更加。
師:平時就很思念了,現在遇到節日更加思念了。用上因為……所以……來說說。
生:因為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佳節的情景,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
師:誰能讀出這個意思。(生讀句子)
評價:讀得不錯,“更加”可以換成哪些詞語?
生:十分、特別、加倍。
【這個教學細節中,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給學生創設了一幅幅可觸可感的畫面,畫面中,詩人是形孤影單,而先前體會的佳節熱鬧的情景,此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若要學生概括出“思念家鄉,孤單”等詞語,不是難事,然而,要讓學生觸碰到這份情感,不容易,執教老師運用動情的語言,從多個層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這份情慢慢展開,輕輕流淌!
二.情在拓展中提升。
詩人借古詩寄托自己的情感,這首詩凝聚著詩人濃濃情。“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經典。(生讀)現在佳節不僅僅是重陽節。中秋節,爸爸媽媽出差在外,他們望著明月,可能會吟誦(生: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解放軍叔叔駐守邊防,他可能會吟誦著(生:每逢佳節倍思親)鄉愁是每個游子心中永遠的歌,舉頭望明月,(生: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月落烏啼霜滿天,(生: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張繼的鄉愁;蕭蕭梧葉送寒聲,(生:江上秋風動客情)是葉紹翁的鄉愁。
【拓展詩句的內涵,聯系生活實際,把佳節的概念通過老師設計的場景擴大,古詩今意,古詩今用,讓學生感到古詩并不遙遠。它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對鄉愁的處理,既有古詩的韻味(學生對詩)又有現代詩的意境,詩情彌漫在課堂上,詩意停駐在心間!
三.情在祝福中深遠。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把這篇課文送給矛盾。因為不久,她就要到加拿大去了。加拿大和中國千里迢迢。你會思念嗎?用你的心背誦給大家聽。
師:讓我們也來吟誦這首詩。(生齊讀)
師:讓歡樂的相聚時光永遠記在心中,過了十年二十年,可能你也成了背井離鄉求學的游子,到那時你可能也會激情澎湃地寫下你的詩。
【真是動情動心的一筆。聽的時候,我的心也被輕輕一顫。這是一個特例,是除卻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的充分挖掘。說“挖掘”可能有點不很恰當,因為,我分明感到老師在說這番話時,來自內心的那份濃濃真情,分明感受到學生那份深深的感動。這是真心真情的激蕩。在這份濃得化不開的祝福中,情被定格,情被留在記憶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