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是一篇成語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在上這節課時,我本著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首先從課題入手質疑:什么是“掩耳盜鈴”?我通過讓學生借助圖畫自讀課文來理解,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然后再讓學生演一演,通過表演學生真正理解了這個成語故事。并揭示寓意。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對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較透。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是一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我并沒有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說出這則寓言的寓意,而是以“演一演”為主線,把學生最感興趣的課本劇表演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以表演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一遍遍地讀課文,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用“盜鈴人被抓住了,你想對盜鈴人說些什么?”一個問題,使學生依據教材展開聯想與想象。從學生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對于寓意的理解也比較透。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是一篇成語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這個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在上這節課時,我本著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首先從課題入手質疑:什么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
在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為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后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