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象的能力。
[重難點]學會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語的意思。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法] 演示法講述法
[學法] 表演、自讀自悟、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2、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板書),從課題上同學們就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誰能說得更具體一些?
二、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請看錄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我們課本把這有趣的故事寫了出來,打開書自由地讀一讀。
檢查生詞的讀音。
三、理解課文內容。
1、讀了這則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為了讓你的發言更精彩,再讀課文。)
2、學生交流匯報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勾畫明明知道這句話),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
(2)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對他這種想法,你想告訴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導朗讀,讀出自以為是的語氣。
(4)、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
(5)、指導朗讀。(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就會領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們來演一演這則寓言,怎么樣?我扮演偷鈴人,你們為我配音,行嗎?要配好音,你們應該怎么樣(認真讀)。
2、我是一個偷鈴人,我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生活在人們蔑視的眼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我說,讓我明白一些道理嗎?學生自由說。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看看我們身邊,有這種現象存在嗎?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寓言內容,使學生懂得做事不能自欺欺人的道理。
2、培養學生仿寫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1、了解寓言內容,懂得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2、培養學生仿寫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誰知道"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指名說。
師:通過讀寓言故事我們會明白一個道理,"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故事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則寓言。板書課題,齊讀。
新授:
一、解題:通過預習,誰知道"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掩"、"盜"是什么意思?
過渡:那個人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個鈴鐺呢?結果怎樣?
二、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檢查自學情況(認讀生字、詞)指名讀、齊讀課文
2、思考:這則寓言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圖中的內容,默讀寓言,從文中找出哪句話描寫的是這幅圖。讀一讀,做做動作,猜想掩耳盜鈴的人心里正在想什么?
(2)思考后同桌討論:你認為掩耳盜鈴的人聰明嗎?為什么?指名發言
用一個詞或一個短句概括掩耳盜鈴的行為,指名發言(自欺欺人、聰明反被聰明誤) 讀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愚蠢的語氣。
(3)說話練習(如果把耳朵捂住,響聲就聽不見了。)
用"如果……就……"說一句話。
四、小結: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指名發言
五、拓展: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見到類似"掩耳盜鈴"的事?聯系學習、生活說。
師介紹:本文選自《呂氏春秋》,作者是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呂不韋,這部著作涉及政治、軍事、教育、文藝、天文等,內容豐富,語言簡練。
出示原文,師朗讀并說明:古代的人寫文章語言非常簡練,我們讀起來感覺不太明白,用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今天同學們讀的故事,以后我們還會學習更多的古文。
六、仿寫:寓言都是通過小故事告訴別人一個道理,這個故事可以是發生在人的身邊,用人的語言、動作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動物、植物或其它物品表現出來。你也試著寫一篇寓言,用一個簡短的故事向大家說明一個道理。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3
教材簡析:《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種人是極可笑的,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把課文讀得通順流暢,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學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1、同學們喜歡寓言嗎?你們都讀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那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寓言,題目叫《掩耳盜鈴》。咱們一起把課題好好地讀一遍。或許有部分同學已經在課外讀過這個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這個故事了解多少,誰來說一說?
2、除了剛才大家說的,你還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讀過這個寓言,還有沒弄明白的地方,現在都可以提出來。咱們在這節課上把大家的疑問一起來解決。誰來質疑?(根據學生質疑板書,如:起因、經過、結果……)這些疑問的答案我都懂,你們是希望我現在告訴你,還是自己到書里找答案?同學們,你們是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大家就共同合作來學習這則寓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第一次讀文
1、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聽老師把這個故事給大家讀一遍。聽的時候請同學們注意從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說明題目意思的話來。要求聽清楚了嗎?下面就聽老師來讀這個故事。
(師范讀課文)
2、師:課文中哪句話寫出了題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師:其實,題目“掩耳盜鈴”這四個字每個字的意思在這句話里都能找到。比如“鈴”就是指句子中的——鈴鐺。學習“盜”,組詞。
題目中每個字的意思都懂了嗎?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板書: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讀文
1、請同學們各自把課文讀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檢查生字。(板書:鈴鐺、丁零)這些詞語是這節課的生詞,請大家讀準它們的字音。
學習“鐺” ,鈴鐺是用金屬制成的,所以“鐺”是金字旁,金表義,“當”表聲,是一個形聲字。(板書:鐺)
只要手一碰鈴鐺,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教學“零”,也是一個形聲字。組詞2-3個,歸納字義:零碎,小數目。
三、抓住細節,對話文本
(一)第三次讀文。同學們剛才提了那么多的疑問,要想把難題解決,首先就要把課文認認真真地讀好。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大家,請同學們各自把課文多讀幾遍,以四人小組的形式討論解決這些難題。
(二)交流匯報:這篇課文只有三個自然段,共五句話111個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讀過好幾遍了,哪個小組派一位代表來匯報你們解決了哪個問題?
1、那么這個人為什么要去偷鈴鐺?讀第一自然段。
看到這個鈴鐺,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帶著這種想法讀一讀。(板書:想偷鈴鐺)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們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鈴鐺,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
寓言中的這個人是否知道?課文的哪一句話告訴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立刻會被人發覺。”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
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這個條件,“就”會有這樣被人發覺的結果。這一點恰是這個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這里有一個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只要……就……”誰來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誰”這個成分)
4、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這個偷鈴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板書: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設)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換一種說法,改為陳述句。假設有了前面的情況就會出現后面的結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鈴聲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別人還能聽見鈴聲嗎?他的想法對不對?為什么?(不對。因為他想的僅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別人的耳朵是無法捂住的,他連這一點也不懂,看來很好笑;他明明知道這是偷人東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別人發覺,設法去遮蓋,這純粹是自己騙自己,看來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話他什么?
7、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他心里這么想著,就去這么做了。結果如何呢?(讀最后一句:“沒想到,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板書:被人發覺)
四、揭示寓意、拓展學習
1、啟發思考:怎么說他“沒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嗎?
討論: “沒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東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發覺,卻還要想著法子遮遮蓋蓋去偷;他“沒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騙自己,騙不了別人的。)
2、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關鍵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請你送給這個盜鈴人一個詞。(自作聰明、自欺欺人)(板書:自欺欺人)
3、指導朗讀。 接下來,我就請三名同學來讀課文。
①指名讀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朗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4、課文讀完了,看看板書,同學們對這個故事的發展過程清楚了嗎?誰能根據板書把這個故事的大致內容說一說?(說得很完整。)
5、這個偷鈴人,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被人們笑話,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他說?
你們剛才講的就是這則寓言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聰明、自欺欺人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
6、續編《掩耳盜鈴》故事結尾。
7、《掩耳盜鈴》這則寓言從古到今流傳下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師這里有一則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輕輕地讀一遍,你從中獲得了那些收獲?
出示:《狐貍和葡萄》
一個炎熱的夏日,一只狐貍疲憊地走在一條小路上,饑餓使它腳步蹣跚,有氣無力。
它已經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昔日引以為榮的毛皮已經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動不動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掃帚一樣拖在地上。
狐貍不由得仰頭望天長嘆了一聲。而就在這一剎那,它看到了幾串誘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結實而飽滿,看起來就讓人垂涎(xián)欲滴。狐貍喜出望外,終于有可以吃的東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長在一面陡峭屋墻的平臺上,狐貍無論如何也夠不到。它很著急,在周圍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塊墊在腳下,由于墊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還是無法摘到葡萄。
狐貍試了一次又一次,都沒有成功。于是狐貍死了心,只是一直盯著葡萄看。最后,他決定放棄,他昂起頭,邊走邊說:“葡萄還沒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學生匯報收獲。
8、不少寓言的標題就是一條成語,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鷸蚌相爭”等等,這則寓言也是這樣,“掩耳盜鈴”是個成語我們常常用這些寓言來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學了就要會用,才叫學以致用,你們能運用嗎?
課件: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
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 )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 )、自欺欺人嗎?
9、小結: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這則寓言說你們的爸爸媽媽聽,還可以去閱讀更多的寓言,相信你們會有更多的收獲。
板書設計
掩耳盜鈴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覺
(自欺欺人)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4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時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在小學階段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
2,在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會,讀有所思,讀有所得.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3,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學生平等對話,形成真誠交流,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4,語文教學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和創造潛能.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26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 .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成語也常用來諷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戲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這則寓言時,鑒于三年級學生對寓言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為在對語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和積極探究能力,同時指導做事要多動腦筋,不能一視同仁,一成不變.三年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知識內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學法上的引領與指導,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3)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通過復習學過的《自相矛盾》,給學生創造學習環境,自然引入本課.學生自學和老師講解相結合,使學生理解這篇課文的意思.
(4)技術準備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目標設計
1,掌握重點字:掩,盜,鈴,偷,捂.
2,理解課文意思,知道"掩耳盜鈴"的含義,體會寓言蘊含的道理.
3,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思考現實生活問題.
教學重點: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四,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一)激趣導入→(二)了解故事→(三)初讀感知→(四)再讀感悟→(五)表演明理→(六)深化理解→(七)聯系生活
(一)激趣導入
1,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 說說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板書:鐺dāng象聲詞)出示鈴鐺.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二)了解故事
1,放動畫,聽故事(暫停)
猜猜故事的結尾 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鈴(板書,生字"掩盜"用彩筆書寫)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堵.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講述出來了,我們來看書吧.
(三)初讀感知
1,在課文中找出生字和新詞新朋友:掩,盜,鈴,偷,捂;丁零,碰到,偷走,鈴鐺,掩耳盜鈴.學生自由讀文,在書上圈畫.
2,自讀課文,然后讀給同桌聽聽.
3,指名讀(看你讀的那么投入,真好!)現在請同學們聽聽課文錄音,請同學們像老師一樣讀讀吧!
4,我們讀的讀,聽的聽,你能簡單地說說故事內容嗎
(四)再讀感悟
1,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文章,看一看插圖,還可以試一試鈴鐺.課件出示:思考:那個盜鈴人是怎么想的 他的想法對嗎
2,學生聯系上下文,看圖,做實驗等方法談.
相機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還可以怎么說 哪句好 讀一讀再說說:他認為誰聽不見 (主人,過路人,守門人,做買賣的人……)
你們都知道這個常識,那偷鈴鐺的人知道嗎 你是從那句話知道的
"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兩個"就會"前一個能去掉嗎 用"只要……就會……"說一句話吧
3,你們還有問題嗎 (預測:門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用的 他偷鈴鐺做什么 那個人被抓住了結果會怎樣 )
4,是啊,后來會怎樣呢 我們把大家想的演出來好不好
(五)表演明理
1,結合掩,盜,鈴,偷,捂等幾個字,加上你的想象和幾個同學演一演.(教師適當給予指導).
2,師生參與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們要教訓這個小偷(學生對小偷說:……老師對小偷說:聽了大家對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說的 知道錯在哪里了嗎 )
(六)深化理解
討論:(課件出示)
1,讀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話來評評偷鈴人的行為嗎 可以是一個成語或俗語(自以為是,自欺欺人,自作聰明,做賊心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聰明反被聰明誤……)
2,你愿意做那樣的人嗎 你從這則故事體會到什么道理
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說明深刻的道理.
(七)聯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為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卻鋌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顧,最后出事了……)
板書設計: 掩耳盜鈴
小偷
響←碰←◇鈴◇鐺→偷→捂耳朵→被發覺
自作聰明,十分愚蠢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學生自己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2,看版主和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通過表演與聯系生活使知識延伸,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本次教學設計特點
1.重視將關鍵字詞結合寓言內容加以講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培養學生質疑,使學生始終圍繞課文內容進行思考與探究
3.重視表演的效果,同時結合生活實例,使學生更好理解成語意思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5
教材簡析:《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種人是極可笑的,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學習目標:1、認識五個生字,能把課文讀得通順流暢,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導入
1、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說說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板書:鐺dāng象聲詞)出示鈴鐺。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
(以聲激趣,先聲奪人。學習生字“鐺”時,真正是“形”“聲”兼備,學生處于一種無意識學習狀態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動畫,聽故事(暫停)
猜猜故事的結尾?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鈴(板書,生字“掩”“盜”用彩筆書寫)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堵。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講述出來了,我們來看書吧。
(用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動畫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用閱讀期待產生探究的原動力)
三、初讀感知
1、在課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盜鐺偷碰。學生自由讀文,在書上圈畫。放課件:看,我們的新朋友快樂地跑來參加我們的學習呢!
2、課文很短,只有五句話,相信你們一定能讀好!讀給同桌或授課老師、聽課老師聽聽。
3、指名讀(看你讀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師讀(老師也想讀讀,愿意給我當評委嗎?)
那,像老師一樣讀讀吧!
4、我們讀的讀,聽的聽,故事已經在我們的小腦袋里住下啦!你能簡單地說說故事內容嗎?(板書:想偷鈴鐺[掩耳盜鈴] 被人發覺)
(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在一次次閱讀中,強化了記憶,梳理了條理)
四、再讀感悟
1、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文章,看一看插圖,還可以試一試鈴鐺。思考:那個盜鈴人的想法對嗎?
2、學生聯系上下文、看圖、做實驗等方法談。
相機出示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還可以怎么說?哪句好?讀一讀再說說:他認為誰聽不見?(主人、過路人、守門人……)
“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兩個“就會”前一個能去掉嗎?用“只要……就會……”說一句話吧
3、你們還有問題嗎?(預測:門上的鈴鐺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鈴鐺作什么?那個人被抓住了結果會怎樣?)
4、是啊,后來會怎樣呢?我們把大家想的演出來好不好?
(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自主學習。從閱讀的階段目標看,充分體現閱讀中閱讀主體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給盜鈴人的想法下定義是錯的,而把所設計的問題留給學生,給他們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學生在回答“偷鈴人的想法對不對”這一問題時,能從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插圖、生活經驗多方參與課堂活動)
五、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寫偷鈴人動作的詞:掩、伸、偷、碰(板書)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幾個同學演一演。教師適當給予指導。
2、師生參與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們要教訓這個小偷(學生對小偷說:……老師對小偷說:聽了大家對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說的?知道錯在哪里了嗎?)
大家都是表演明星,讓我們在欣賞節目的時候還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創設真實情境,進入角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對話涌動生命的靈性。其實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直接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師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機會,在活動討論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建構知識情感與價值觀。)
六、深化理解
現在我是一名記者,來采訪一下臺下的觀眾:
1、讀了故事,看了表演,你能用一句話來評評偷鈴人的行為嗎?可以是一個成語或俗語(自以為是、自欺欺人、自作聰明、做賊心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聰明反被聰明誤……)
2、你愿意做那樣的人嗎?你從這則故事體會到什么道理?
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說明深刻的道理。
(語文課堂的對話,是師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一種全方位互動共振的過程,教師不強加給學生什么,而是以一種輕松的對話方式讓學生明了寓意,深化文本內涵,并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
七、聯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為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卻鋌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顧,最后出事了……)
2、課件: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學生的認知必須與實踐結合,才會有生命的體驗與感悟,才能回歸生活)
八、拓展延伸
1、你喜歡讀寓言嗎?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從哪兒知道的?(以前學過的……;課外看到的……;聽大人講的……)老師及時肯定:真不錯,書上的東西記得這么清楚,還能讓課外知識豐富你們的大腦。這都是學知識的方法!
2、你們學了后面的一則寓言后,舉辦一個寓言故事會好嗎?請更多的老師也來參加吧!
3、選擇作業: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找幾個小伙伴,把這個故事演給別人看;把你課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
(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凸現其個性,建構自主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30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成語也常用來諷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戲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這則寓言時,鑒于四年級學生對寓言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為在對語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和積極探究能力,同時指導做事要多動腦筋,不能一視同仁、一成不變。四年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知識內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學法上的引領與指導,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掩耳盜鈴”的含義。引導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可自作聰明。
【教學重點】
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鈴鐺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三勤四環節教學法
【教學流程】
一、定向、誘導
﹙一﹚誘導
1、激趣導入
出示鈴鐺并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說說表示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嘩啦嘩啦。(板書:鐺dāng象聲詞)
強調: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3、放動畫,聽故事
4、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講述出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板書完整課題﹚。
過渡:請看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
﹙二﹚定向——出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意思,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意,學會做人。
二、自學、探究
﹙一﹚出示自學提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的意思。
2、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從書上劃出有關的句子,用“只要···就···”說一句話。
3、偷鈴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認為他的想法對嗎?
4、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5、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自學
﹙三﹚小組合作學習
﹙四﹚成果匯報
1、掩耳盜鈴的意思: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鈴人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
3、偷鈴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偷鈴人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4、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三、討論、解疑
1、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2、預設: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么做呢?﹙小組討論,代表匯報。﹚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為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卻挺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顧,最后出事了。﹚
﹙要實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裝懂。﹚
四、反饋總結
1、反饋學習:請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1)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2)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吧!
(3)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2、總結:是呀,自欺欺人,最終還是自食其果,讓我們做一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人,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7
師:盜鈴人認為把耳朵捂住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請大家小組內交流意見。
(評點:設置疑點,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形式,引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生1:我們覺得他的想法是對的。因為課文第一句寫了手一碰鈴鐺就會想,要聽不見就必須捂著耳朵。
師:這個小組聯系上下文幫助理解,不錯!還有嗎?
生2:從圖上看,盜鈴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還是聽得見,所以我們認為他想錯了。
師:看得真仔細,我有點被說服了。
生3:可我們剛才做了實驗,捂住耳朵確實聽不見聲音。
生4:盜鈴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別人還是聽得見的。
師:說得好!“別人”是些什么人?
(評點1:三次表揚,即時肯定學生的學習方法,同時老師不明確表態,激發學生爭議的興趣。
評點2:從學生口中的“別人”這個詞語引導學生想象,從而得出、驗證“捂住你的耳朵,別人還是聽得到”的判斷。)
生5:鈴鐺的主人。
生6:過路人。
生7:做買賣的人》
……
師:對呀,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還是聽得到,還是會發覺,自己認為能?
生:欺騙別人。
師:更可笑的是,就像健宇所說的,他只捂住一只耳朵,他自己還是聽得見鈴聲。盜鈴人不僅欺騙別人,還欺騙自己。這種愚蠢的人會有什么下場,我們繼續學習。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掩、盜、鈴、偷、捂”5個生字及新詞,認讀“鐺、零”2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壞事而又想要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講一講《掩耳盜鈴》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壞事而又想要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教具準備:鈴鐺、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了解課題
1、看圖說出成語。(幻燈:出示成語圖片)
(守株待兔、拔苗助長、亡羊補牢、自相矛盾、掩耳盜鈴)
2、今天我們就學習《掩耳盜鈴》這個寓言故事。
(板書:掩耳盜鈴)(教師板書學生書空)
3、伸出你的食指和老師一起寫一寫這個成語! (師邊板書邊說)
師:“掩”是左右結構的,“耳”的最后一筆要寫的最長;“盜”是上下結構,“鈴”左邊是金字旁,右邊是一個令。(令的最后一筆用紅筆點。)(指板書:學生齊讀課題。)
4、了解題意。
①“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動作。
②盜 :什么意思?
③掩耳盜鈴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鈴鐺)
對甲骨文“盜”字的字義進行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以“欠”字為形旁組成的漢字
都和人張口有關。
④寫生字“盜”。
師:“盜”字多有意思呀!想不想寫好它,觀察這個字,怎樣能將它寫好?
出示“盜”:盜是上下結構的,要寫的上寬下窄, 關鍵筆畫是提的起筆在橫中線,
撇貼住豎中線。
將“盜”起個字頭。(展示)問:他哪寫的好?(生評一評)
今后我們在寫字時,要看清字的結構和關鍵筆畫后在動筆寫。
二、讀準字音,初讀感知
1、回憶學習寓言的方法。
師:你還記得上一則寓言我們怎么學的嗎?(先讀懂故事再明白道理)我們怎么做算是讀懂故事了?(讀準字音、讀通文章、了解內容)
師:先自己讀讀課文,檢查課文中的生字、認讀字能不能讀正確,句子能不能讀通順。
2、完成第一步讀準字音,檢查生詞的讀音。
① 出示:“零” “丁零丁零” ;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②出示:“偷、愉”
③出示:“發覺、睡覺”
④出示:“鈴鐺”“捂住”讀讀。出示: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就去摘鈴鐺。
3、完成第二步讀通文章。自己小聲讀一遍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4、 完成第三步讀懂內容。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小故事。
三、讀懂寓言 明白道理。
(一)明確對盜鈴人的總體印象
師:掩耳盜鈴的人給你們留下了什么印象?
學生匯報:我覺得掩耳盜鈴的人很笨。(笨、可笑、愚蠢……)
你們是不是也覺得他很可笑、愚蠢?
師:默讀課文。你們從哪句話看出他很可笑用直線畫出,從哪個詞看出的用△標出。
(二)體會盜鈴人愚蠢的做法
1、分析偷鈴人的想法
出示: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師:讀讀這句話,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他笨?他明明知道什么?大家都說一說。
師:你能不能讀出他明明知道,還這樣去做!
2、情景體驗偷鈴人的想法
師:偷鈴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就會被發現,他還是想去偷鈴鐺,他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可是他想:“如果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師:老師也帶了一個鈴鐺,用手一碰就會響。(老師先搖一搖鈴鐺)我們照偷鈴人的想法試一試,大家捂上耳朵。(老師再搖鈴鐺)(學生捂耳朵體驗――確實捂住耳朵就聽不見鈴聲了)
師:偷鈴人想的有道理呀?他挺聰明的!哪笨呀?
生: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沒捂住別人的耳朵,所以被發覺了。
3、分析偷鈴人的做法及結果
①生匯報,師出示: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就去摘鈴鐺。
師:讀讀這句話,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他笨?(“自己”變紅)
②師:他捂住自己的耳朵誰聽得見,誰聽不見?
出填空:捂住自己的耳朵( )不能聽見,( )能聽見。
③師:他這種行為就是(自以為是)(自作聰明)(自欺欺人)積累意思相近的詞語。
師:正因為這樣,他的手剛碰到鈴鐺就被發覺了。
接著上句出示:沒想到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將剛和就變紅)
4、逆向思維 理解道理
①師:看來他確實很笨。那他怎么做就不被發現了,你幫他出出主意,其他同學聽聽他的主意行不行?(生生之間互相反駁,否定一個個“高招”)
讓學生感悟到:只要做壞事就一定會被發現。
師:這就是這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你們真有本事,能把這個道理自己悟出來了!
②把這個故事再讀讀,體會故事中的道理。
四、學講故事,深化理解
1、讀熟課文,將寓言故事講清楚
師:這么一個小故事,讓我們知道了偷鈴人的行為很可笑,還讓我們懂得了道理,我們將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道理。自己練一練吧!(學生練習講故事;找一個人講一講。)
2、觀看動畫,學習講故事的方法。
師:為了讓你們能講好,老師將《掩耳盜鈴》的原文做成了小動畫,原文中講的是盜鐘。看動畫時別光看熱鬧,看看偷鐘人的動作、神態、心理想法什么樣!將這些用到你的故事中。(播放動畫)
學生再練習講故事。(一人講一講,其他同學評評他哪講的好)
作業:1、回家將故事講給家長聽。
2、繼續收集寓言故事,為舉辦寓言故事會、成語比賽做準備。
板書設計: 26、寓言二則
掩耳盜鈴
可笑
做壞事就會被發現 愚蠢
笨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把課文讀得通順流暢,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學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課題
1.同學們喜歡寓言嗎?你們都讀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那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寓言,題目叫《掩耳盜鈴》。咱們一起把課題好好地讀一遍。或許有部分同學已經在課外讀過這個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學們對這個故事了解多少,誰來說一說?
2.除了剛才大家說的,你還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讀過這個寓言,還有沒弄明白的地方,現在都可以提出來。咱們在這節課上把大家的疑問一起來解決。誰來質疑?(根據學生質疑板書,如:起因、經過、結果……)這些疑問的答案我都懂,你們是希望我現在告訴你,還是自己到書里找答案?同學們,你們是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大家就共同合作來學習這則寓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第一次讀文
1.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聽老師把這個故事給大家讀一遍。聽的時候請同學們注意從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說明題目意思的話來。要求聽清楚了嗎?下面就聽老師來讀這個故事。
(師范讀課文)
2.師:課文中哪句話寫出了題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師:其實,題目“掩耳盜鈴”這四個字每個字的意思在這句話里都能找到。比如“鈴”就是指句子中的——鈴鐺。學習“盜”,組詞。
題目中每個字的意思都懂了嗎?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板書: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讀文
1.請同學們各自把課文讀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檢查生字。(板書:鈴鐺、丁零)這些詞語是這節課的生詞,請大家讀準它們的字音。
學習“鐺” ,鈴鐺是用金屬制成的,所以“鐺”是金字旁,金表義,“當”表聲,是一個形聲字。(板書:鐺)
只要手一碰鈴鐺,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教學“零”,也是一個形聲字。組詞2—3個,歸納字義:零碎,小數目。
三、抓住細節,對話文本
(一)第三次讀文。同學們剛才提了那么多的疑問,要想把難題解決,首先就要把課文認認真真地讀好。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大家,請同學們各自把課文多讀幾遍,以四人小組的形式討論解決這些難題。
(二)交流匯報:這篇課文只有三個自然段,共五句話111個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讀過好幾遍了,哪個小組派一位代表來匯報你們解決了哪個問題?
1.那么這個人為什么要去偷鈴鐺?讀第一自然段。
看到這個鈴鐺,你心里會想些什么?帶著這種想法讀一讀。(板書:想偷鈴鐺)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們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鈴鐺,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
寓言中的這個人是否知道?課文的哪一句話告訴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立刻會被人發覺。”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
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這個條件,“就”會有這樣被人發覺的結果。這一點恰是這個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這里有一個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只要……就……”誰來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誰”這個成分)
4.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這個偷鈴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板書: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設)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換一種說法,改為陳述句。假設有了前面的情況就會出現后面的結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鈴聲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別人還能聽見鈴聲嗎?他的想法對不對?為什么?(不對。因為他想的僅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別人的耳朵是無法捂住的,他連這一點也不懂,看來很好笑;他明明知道這是偷人東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別人發覺,設法去遮蓋,這純粹是自己騙自己,看來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話他什么?
7.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他心里這么想著,就去這么做了。結果如何呢?(讀最后一句:“沒想到,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板書:被人發覺)
四、揭示寓意、拓展學習
1.啟發思考:怎么說他“沒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嗎?
討論: “沒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東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發覺,卻還要想著法子遮遮蓋蓋去偷;他“沒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騙自己,騙不了別人的。)
2.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關鍵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請你送給這個盜鈴人一個詞。(自作聰明、自欺欺人)(板書:自欺欺人)
3.指導朗讀。 接下來,我就請三名同學來讀課文。
①指名讀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朗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4.課文讀完了,看看板書,同學們對這個故事的發展過程清楚了嗎?誰能根據板書把這個故事的大致內容說一說?(說得很完整。)
5.這個偷鈴人,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被人們笑話,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他說?
你們剛才講的就是這則寓言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
的,自作聰明、自欺欺人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
6.續編《掩耳盜鈴》故事結尾。
7.《掩耳盜鈴》這則寓言從古到今流傳下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老師這里有一則摘自《伊索寓言》的故事,大家輕輕地讀一遍,你從中獲得了那些收獲?
出示:《狐貍和葡萄》
一個炎熱的夏日,一只狐貍疲憊地走在一條小路上,饑餓使它腳步蹣跚,有氣無力。
它已經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昔日引以為榮的毛皮已經失去了炫目的光彩,它動不動就要炫耀一番的蓬松尾巴,根本使不上力了,像掃帚一樣拖在地上。
狐貍不由得仰頭望天長嘆了一聲。而就在這一剎那,它看到了幾串誘人的葡萄。那些葡萄結實而飽滿,看起來就讓人垂涎(xián)欲滴。狐貍喜出望外,終于有可以吃的東西了。
然而,那些葡萄長在一面陡峭屋墻的平臺上,狐貍無論如何也夠不到。它很著急,在周圍的空地上找了一些石塊墊在腳下,由于墊得太高了,以至于跌了一跤,但它還是無法摘到葡萄。
狐貍試了一次又一次,都沒有成功。于是狐貍死了心,只是一直盯著葡萄看。最后,他決定放棄,他昂起頭,邊走邊說:“葡萄還沒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摘自《伊索寓言》
學生匯報收獲。
8.不少寓言的標題就是一條成語,如“狐假虎威”“自相矛盾”“鷸蚌相爭”等等,這則寓言也是這樣,“掩耳盜鈴”是個成語我們常常用這些寓言來比喻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學了就要會用,才叫學以致用,你們能運用嗎?
課件: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
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 )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 )、自欺欺人嗎?
9.小結: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大家可以回去把這則寓言說你們的爸爸媽媽聽,還可以去閱讀更多的寓言,相信你們會有更多的`收獲。
板書設計
掩耳盜鈴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覺
(自欺欺人)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理解本則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2、會用“一……就……”造句。3、有語氣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手港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
教學難點“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手剛碰到鈴鐺,他就被人發覺了?”
教具鈴鐺一只、課件。
初讀
啟發導入
整體閱讀提問:1.在預習的基礎上說說“掩耳盜鈴”四個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將四個字的解釋連起來說說“掩耳盜鈴”的意思。
3.那個人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個鈴鐺呢?結果怎樣?
質疑問難
導讀提示
讀課文時,看全文有幾個自然段,標出序號。第l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
齊讀課題
回憶或查字義,說一段話,初步理解題目。
個人讀后兩人互檢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邊讀邊標號,思考第1自然段內容并回答問題。 2分
3分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設計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時間
議讀
指出重點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想了解的內容就該是課堂上優先講解的內容:
尊重學生,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并且表達出
來。 1.默讀第2自然段,讀后標出這段有幾句話?
自讀感悟
2.再次默讀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話告訴我們什么?
議讀交流
3.讀第一句,說說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
4.出示幻燈
A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討論:1.看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鈴鐺為什么會丁零丁零響起來?用手碰鈴
鐺會發生什么現象?
5.“碰”和“響’’之間什么關系?
6.為什么會被發覺?體會“響”與“碰”之間的關系。
過渡:這個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響→發覺可是他太想得到那個鈴鐺了。他想出了怎樣的辦法?
指名讀第2句
出投影片:
A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B如果把耳朵掩住就聽不見響聲。
7.他是怎樣做的?默讀第3句畫出表示動作的詞。默讀標句子
整體感知第2段內容。個人感悟重點內容。
指名讀,回答問題。
讀句子,討論。
體會“一…就”的句式。
運用句式說句子。讀第2句
讀句子,理解“掩住”做動作,理解句子,掩住誰的耳朵,誰聽不見響聲,讀句子,體會心情,達到有語氣朗讀。默讀,畫詞,訂正區別“偷”與“拿”,“偷”與“盜”用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說一段話。
25分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設計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時間。尊重孩子們讓他們用自己習慣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表演動作。用動作概括出題目。 2分
8.從剛才有想法到現在他真的這樣去做了,結果怎樣呢?
讀第四句,說出意思體會“碰”與“發覺”的關系。用“一…就”句式說話。
體會心情
有語氣朗讀
3分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加強小
組學習。點評歸納
9.大聲讀第2自然段,體會前后的感情變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①他的這個想法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為什么還被人發覺呢?
③他偷鈴鐺之前,知道不知道有這樣的結果從哪兒看出?
④明知道有這樣的后果,還要這樣做,欺騙的是誰?
11.讀全文,體會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讀書,朗讀,
表達吸收。
討論,談體會。交流,抓“明明知道”和“沒想到”。運用“一…就”的句式。
練習鞏固有感情朗讀。 5分
板書設計明明知道碰→響→發覺
↓
掩耳盜鈴掩伸偷
↓
沒想到碰→發覺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11
《掩耳盜鈴》是一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這則寓言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我運用“三勤四環節教學法”教學本課,在上這節課時,我本著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利用實物———小鈴鐺導入課題后,接著從課題入手質疑:什么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此外,上課伊始,我運用多媒體 展現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為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后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討論、解疑”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么做呢?通過小組討論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升華了寓意,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后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簡析]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種人是極可笑的,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象的能力。
[重難點]
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語的意思。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解題。
1、師: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生:亡羊補牢、坐井觀天、狐假虎威
3、師:選擇發言的一名學生講講知道的那則寓言故事。
4生:講故事
5師: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6、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板書),(“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誰能說說?
二、整體感知,學習生字
1、我們一起來欣賞故事《掩耳盜鈴》,認真欣賞說說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說完整)
2、出示生字,學習理解。
(1)拼拼音讀生字
(2)組詞
(3)選擇一個造句
三、讀課文,理解內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鈴鐺偷走)
第二部分(想辦法)
第三部分(結果被發現)
2、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想了什么辦法呢?
4、面對他這種想法,你想告訴他什么?(你是個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聰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導朗讀,讀出自以為是的語氣。
5、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被人發覺)
6、小結:他自作聰明,自以為是的結果被人發覺了。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就會領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總結
1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什么樣的人?
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人。
2再讀課,說說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實實做人)
3掩耳盜鈴: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五、聯系生活
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
六、拓展延伸
把這個故事演給別人看;告訴大家我們要踏踏實實做人,不能自作聰明,自欺欺人。(給學生幾分鐘練習時間)找學生表演。
七、作業
續寫《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要求:
1、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做錯了事要及時糾正。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亡羊補牢”兩個成語的意思,練習用“只要……就……”和“從此”造句。
3、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其中一則寓言。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有一點感想。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這節課王老師和大家一同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叫----“掩耳盜鈴”。
2、通過昨天的預習,你知道課文題目中哪兩個是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在王老師板書,請你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我。
3、在某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題字面意思
1、學生按下列要求自讀課文。
⑴課文較簡短,要求反復朗讀,直到正確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減字、不錯字。
⑵思考:什么叫“掩耳盜鈴”,請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
2、學生自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3、檢查討論
⑴同桌互讀一遍,看看對方是否正確、流利地朗讀完全文。
⑵哪些同學在互讀過程中不小心讀錯了,請主動站起來,王老師再給你一次試讀的機會。(讀評)
⑶在互讀中誰發現對方讀得特別好,不僅正確流利,而且也很有感情,誰推薦給大家,請他來讀一下,看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讀師生評(誰讀得好?為什么?)
⑷課文哪一句話說的就是“掩耳盜鈴”的意思?
出示: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⑸理解:“盜”、“掩”
①課題與出示的句子比較
盜:即“偷”
②“掩”的意思在句子中沒有解釋,你可用哪一個字來代替?
a、教師引導板書:遮、堵、塞、捂
b、出示幻燈(課文插圖,說說用哪一個字解釋最恰當)
⑹用自己的話說說“掩耳盜鈴”的字面意思。(捂住耳朵去偷鈴)
⑺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一個關鍵問題:
這個人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或:這個人為什么要捂住耳朵去偷鈴鐺)
三、圍繞重點問題細讀課文
1、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⑴課文中哪些句子回答了這個問題,指名讀。
⑵用自己的話說說他為什么用掩耳的方式去盜鈴?
2、出示重點句:
他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①圈點出“只要……就……就……”并板書。
②指名朗讀,要將關聯詞讀好語氣讀出來。(開火車讀)
③后兩個“就……”的內容能否對調一下,為什么?
(“就……”的結果順序有先后,不能對調)
3、這個人為了偷鈴而且不被人發覺,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①指名朗讀,讀出反問的語氣。
板書:如果……就……
②將反問語氣改成肯定語氣,意思不變。
(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肯定就聽不見了)
③將反問句改成下列的表述形式:
只要……就……就……(與前板書對照)
④這個人自以為自己這個想法怎樣?用一個成語就叫----(板書)自作聰明
⑤但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想法?
出示:愚蠢(板書)
⑥這個人的想法愚蠢在哪兒?(同桌討論后回答)
(這樣做騙不了別人的耳朵,只是自己欺騙了自己的耳朵)
板書:自己欺騙自己
⑦結果怎樣?出示幻燈,讀最后一句話
4、引讀全文
師引:⑴那個人怎么想到去盜鈴的?(生讀)
⑵他為什么要用掩耳的方式盜鈴?
⑶他是怎么做的?
⑷結果怎樣?
5、熟讀背誦:
自由背指名背
四、引導揭示寓意,理解“掩耳盜鈴”成語意思
1、下面我們假設這個掩耳盜鈴的人被抓住后,站在主人家的大門口,羞紅了臉,可心里還是不明白怎么會一下子被別人發覺的。這時圍觀的人們七嘴八舌地批評教育著這個人。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位圍觀者,你會怎么批評他呢?請將你要說的話寫下來。
(只寫一兩句,但要寫到點子上,盡量用上小卡片上的幾個詞)
2、交流、引導、歸納(出示幻燈,學生上臺交流,對著幻燈進入角色)
板書:錯、蠢
①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錯)
②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欺騙自己(蠢)
3、用自己的話說說“掩耳盜鈴”這成成語的意思:
⑴先說說它的字面意思,再說說現在常用這個成語來諷刺哪一種人?
(成語意思:捂住耳朵偷鈴,現在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
五、課外作業
1、抄寫詞語:
掩耳盜鈴偷走一碰發覺
2、造句:只要……就……
3、背誦課文。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難點:
1、在理 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板書課題:掩耳盜鈴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 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現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 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掩耳盜鈴、鈴鐺、守株待兔、樹樁、樂滋滋、鋤頭”。
2.朗讀和背誦課文。抄寫《守株待兔》最后一個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實實,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教師板書:掩耳盜鈴。
4.通過預習,誰知道“掩耳盜鈴”中的“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
二、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鈴”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插圖、動畫片理解故事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則寓言。
(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對所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三、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l)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勾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勾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4)熟練地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2)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又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果。
3.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書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齊讀。
(3)指名用“只要……就”口頭造句。
(4)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①投影出示課后思考練習第一題第(1)小題: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學生在書上勾出寫偷鈴人怎么想的句子讀一讀。
②這句話里用了一個關聯詞語,是哪個關聯詞語?“掩住”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如果把耳朵捂住,響聲就聽不見了。)
③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鈴聲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別人還能聽見鈴聲嗎?
(5)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個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還這么做剛……就……課文中的插圖所描繪的就是這個結果,指名說出圖意。)
(6)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盜鈴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己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板書:自作聰明,十分愚蠢)(關鍵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導朗讀。
①指名讀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朗讀時要把盜鈴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五、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1.投影出示思考題:
(1)掩耳盜鈴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
(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2.同桌總結,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3.總結擴展。
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掩耳盜鈴”的事?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
六、布置作業
1.抄寫、熟記本課生字所組成的新詞。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給家長聽。
4.背誦《掩耳盜鈴》這則寓言。
《掩耳盜鈴》教學設計 篇16
一、 指導與理論依據
1、指導學生正確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實踐能力。
2、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和愛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發展。
3、努力構建靈活開放的語文教材體系,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
4、利教利學,為教師、學生留有開發選擇、創新拓展的空間。鼓勵教師適當調整、補充、重組有關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26課《寓言二則》中的第二。寓言《掩耳盜鈴》主要描寫這位偷盜者的心理活動及行動,他以為只要自己聽不見鈴響,別人也同他一樣聽不見,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預言就是在勸誡人們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教學中不必引導學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盜鈴這樣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盜鈴的人只有兩只手,一只手去摘鈴鐺,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時捂住兩只耳朵這樣的問題。所以要根據指導要求,突出重難點,加強整體綜合的感受,體現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與實踐性。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好心奇讓他們對語文學習抱著較高的興趣和熱情,這對語文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最初的優勢,并努力讓他們繼續保持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語文課既要盡量滿足學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學生最初語言文字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課堂規范的養成。在一二年級時打下了一定閱讀理解基礎上,還要鼓勵多角度思維和發表不同見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
通過演示法、講述法,使學生體會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相結合,使學生更易領會這課文的意思。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培養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象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示意圖
1. 引導談話,揭示課題
2. 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3. 課堂自學,深入理解
4. 理解課文,體會內容
5. 揭示寓意,擴展
6. ,作業布置
(二)教學具體過程
一、引導談話,揭示課題。
1、 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從一個故事中得到一個道理。)
2、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板書),從課題上同學們就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誰能說得更具體一些?
3、課題中有兩個生字,這兩個生字你掌握了嗎?現在老師板書,誰愿意試著把這兩個字的寫法告訴大家。在學生的提示下,板書“掩耳盜鈴”,學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讀通課文。
1、 請看錄像,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2、 我們課本把這有趣的故事寫了出來,打開書自由地讀一讀。
三、課堂自學,深入理解。
1.提學要求,布置自學。(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②勾出生字詞,多讀幾遍。
③在不懂的字詞或句子后面做上記號。
④思考題目“掩耳盜鈴”的意思。
⑤完成學習任務后同小組交流。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出示字詞投影片檢查字詞的讀音及詞語理解。
②指讀課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
3.激發學生情趣。讓學生看《掩耳盜鈴》動畫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體會內容。
1、讀了這則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為了讓你的發言更精彩,再讀課文。)
2、學生交流匯報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讀出來(勾畫明明知道這句話),他還明明知道什么?(發覺后會被…)帶著這種體會再讀這句話。
(2)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他不但沒有就此打消偷鈴的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書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對他這種想法,你想告訴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導朗讀,讀以為是的語氣。
(4)、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
(5)、指導朗讀。(我們再讀一讀課文,就會領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擴展。
1、 我們來演一演這則寓言,怎么樣?我扮演偷鈴人,你們為我配音,行嗎?要配好音,你們應該怎么樣(認真讀)。
2、我是一個偷鈴人,我干了這件蠢事,多少年來一直生活在人們蔑視的眼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我說,讓我明白一些道理嗎?學生自由說。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看看我們身邊,有這種現象存在嗎?
六、,作業布置。
1、: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2、作業:把這則寓言用自己的話,講給爸爸媽媽以及朋友聽。
(三)板書設計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覺 (自欺欺人)
五、學習效果
1、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讀語言文字,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加強訓練閱讀能力。同時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2、關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注重能力的訓練。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及時調整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3、通過對學生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等方式,讓學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現實生活中的情境。
六、與以往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1、注重與前邊所學寓言緊密銜接,給學生創造學習環境,自然引入本課。
2、大膽結合教師指導,激發學生自學熱情,使學生真正地走進課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以讀為本,再度的基礎上深入到課文的理解中去。通過教師指導要求、學生自學,最后教師再指導的過程,鞏固學生的理解和體會。
4、落實積累,通過表演和配音形式教學手段,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感悟。
5、課外延伸,擴展到更高層次,注重語文課程學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