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第二課時教案
教學目標:1、學習“掩、盜、鈴、偷、捂”5個生字及新詞,認讀“鐺、零”2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壞事而又想要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講一講《掩耳盜鈴》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壞事而又想要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教具準備:鈴鐺、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了解課題
1、看圖說出成語。(幻燈:出示成語圖片)
(守株待兔、拔苗助長、亡羊補牢、自相矛盾、掩耳盜鈴)
2、今天我們就學習《掩耳盜鈴》這個寓言故事。
(板書:掩耳盜鈴)(教師板書學生書空)
3、伸出你的食指和老師一起寫一寫這個成語! (師邊板書邊說)
師:“掩”是左右結構的,“耳”的最后一筆要寫的最長;“盜”是上下結構,“鈴”左邊是金字旁,右邊是一個令。(令的最后一筆用紅筆點。)(指板書:學生齊讀課題。)
4、了解題意。
①“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動作。
②盜 :什么意思?
③掩耳盜鈴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鈴鐺)
對甲骨文“盜”字的字義進行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以“欠”字為形旁組成的漢字
都和人張口有關。
④寫生字“盜”。
師:“盜”字多有意思呀!想不想寫好它,觀察這個字,怎樣能將它寫好?
出示“盜”:盜是上下結構的,要寫的上寬下窄, 關鍵筆畫是提的起筆在橫中線,
撇貼住豎中線。
將“盜”起個字頭。(展示)問:他哪寫的好?(生評一評)
今后我們在寫字時,要看清字的結構和關鍵筆畫后在動筆寫。
二、讀準字音,初讀感知
1、回憶學習寓言的方法。
師:你還記得上一則寓言我們怎么學的嗎?(先讀懂故事再明白道理)我們怎么做算是讀懂故事了?(讀準字音、讀通文章、了解內容)
師:先自己讀讀課文,檢查課文中的生字、認讀字能不能讀正確,句子能不能讀通順。
2、完成第一步讀準字音,檢查生詞的讀音。
① 出示:“零” “丁零丁零” ;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②出示:“偷、愉”
③出示:“發覺、睡覺”
④出示:“鈴鐺”“捂住”讀讀。出示: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就去摘鈴鐺。
3、完成第二步讀通文章。自己小聲讀一遍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4、 完成第三步讀懂內容。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樣的小故事。
三、讀懂寓言 明白道理。
(一)明確對盜鈴人的總體印象
師:掩耳盜鈴的人給你們留下了什么印象?
學生匯報:我覺得掩耳盜鈴的人很笨。(笨、可笑、愚蠢……)
你們是不是也覺得他很可笑、愚蠢?
師:默讀課文。你們從哪句話看出他很可笑用直線畫出,從哪個詞看出的用△標出。
(二)體會盜鈴人愚蠢的做法
1、分析偷鈴人的想法
出示: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覺。
師:讀讀這句話,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他笨?他明明知道什么?大家都說一說。
師:你能不能讀出他明明知道,還這樣去做!
2、情景體驗偷鈴人的想法
師:偷鈴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就會被發現,他還是想去偷鈴鐺,他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可是他想:“如果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師:老師也帶了一個鈴鐺,用手一碰就會響。(老師先搖一搖鈴鐺)我們照偷鈴人的想法試一試,大家捂上耳朵。(老師再搖鈴鐺)(學生捂耳朵體驗――確實捂住耳朵就聽不見鈴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