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地》說課
有人說,閱讀教學思維的主線,就是學生、老師和作者三種思維的整合。所以,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要有朗朗的讀書聲,還有 學生能力 的逐步提高,有師生與作者感情 上的共鳴。
全國小語會里事長崔巒也曾經對語言閱讀教學做過這樣的要求,他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課堂上,學生要表現的茅塞頓開、怦然心動、浮想聯翩。針對這篇文章,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我認為必須應該讓學生上升到一定的思想認識。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嘗試著用思想去觸擊。
備課時,初讀課文,我認為盤古倒下了,其實他就是死了。后來,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剛上一年級的兒子聽,我問他,盤古死了嗎?他說,沒有,他變成了大地,變成了江河。我腦中忽然一閃,對呀,這不正是本文的精華和亮點所在嗎?于是,我把第四段做為本文的思維重點,通過配樂想象盤古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說一說你想像的畫面中有哪些美景?引導學生運用文中的語言說出“遼闊的大地、茂盛的花草樹木等”
緊接著,教師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盤古把身體奉獻給了宇宙,盤古在哪里呀”這里老師插入了一段富有激情的描述:“當天邊有風輕輕吹過”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使學生自然感悟出:“盤古在遼闊的大地上,在奔流不息的江河里”盤古就是天地,天地就是盤古,盤古永遠和我們在一起。這樣本課的教學難點得到突破,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情感實現了升華。
3、力圖注重語言積累,實現語文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穩步提高。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首先應該體現的是它的工具性,,語文教學過程,更是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的學習過程。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語文積累。如在課文第二段中出現的意思相反的詞和意思相近的詞,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帶著喜悅之情來收獲自己發現的成果,培養學生對好詞佳句的敏感。第四段中,通過朗讀和說話等訓練形式,使學生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雋永、優美,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化,自覺地學習、了解,不斷豐富語言、文化的積淀。
以上是我對《盤古開天地》一課的粗淺認識和設計意圖,考慮的不一定到位,并且雖然這些意圖都是我力求要體現的,但在 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還有很多難盡人意的地方,而自我感覺在這節課的設計方面,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研究、思考、還請各位教師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