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精彩--關于《鷸蚌相爭》的兩個問題
什么是真正的精彩——關于《鷸蚌相爭》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
江蘇小語名師周益民老師在教《鷸蚌相爭》一課時,遭遇了這樣一個“意外”:
《鷸蚌相爭》的故事學起來可真帶勁,孩子們誦讀著,表演著,樂不可支。
奇怪的是,每逢這種時候就分外活躍的小常今兒個怎么似乎游離在外?
我正待悄悄過去看個究竟,他已經高高地舉起了小手。
“老師,我覺得課文有問題!”語氣是那樣地興奮,“你看,書上寫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干死在這河灘上!’你想呀,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
“是呀是呀,這樣想來下面也有問題。下面課文又寫蚌得意洋洋地對鷸說:‘我就夾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蚌正夾著鷸的嘴呢,怎么說話呀,一開口不就讓鷸拔出嘴了嗎?”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有了新的發現……
周老師畢竟是名師,面對意外,他巧用三招,不僅妙解了此問,而且上出了一堂沒有預約的“生成性課堂”。第一招,把問題推還給學生,“大家就這個問題小小組討論討論”;第二招,把問題推給作者與編者,“同學們一起動動腦來改改教材,再動動手給編輯叔叔寫封信,如何”
;第三招,當學生問蚌如何能說話,兩個殼是不是它的嘴的時候,他仍然是太極推手,“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資料”,“請教自然老師去”,“不,設法弄只蚌來自己觀察”……
此事周老師寫成《無法預約的精彩》一文,發在《人民教育》2004第一期上,據說從此“無法預約的精彩”便成了小語界的一個“熟語”,此課也成了“生成性課堂”的一個范例。然而在一片贊揚聲中,我發現,我們并沒有把一些基本的問題(包括教材的問題與教學的問題)理清,這樣,“生成”僅僅成為“預設”的反義詞或者朝課堂設計相反的走向走,“精彩”也僅僅停留在“熱鬧”的表面,僅僅是把掌聲、喝彩而不是“意義”當成了精彩。同樣,周老師充滿靈氣的一課,也因為讀者僵硬的解讀而迅速地成為“死去的象征(榮格語)”,而沒有帶給大家更多的思考。
我這里先把課堂教學的問題拋在一邊,從文本閱讀理解開始,最后走向關于課堂教學的思考:
關于童話、寓言、神話中的“不合生活常理”的錯誤。
“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當這個孩子這樣問的時候,他其實是走出了“游戲”,站在“游戲”之外在分析“游戲”的規則與意義了。就像是坐在足球場四周的看臺上觀看ac米蘭與尤文圖斯的比賽,你固然獲得了觀看的愉悅,領會了足球的魅力,但從本質意義上,你仍是在足球之外,你并沒有進入到足球之中去,只有那些在場上奔跑踢球的球員,他們才是在真正地“參與游戲”,創造并獲得了足球游戲所能帶來的價值與意義。“游戲的存在方式不允許游戲者像對待一個對象那樣去對待游戲(伽達默爾)。”游戲的主宰者是游戲本身,它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使我們忘我地投入其中。而正如足球場上必然會發生無數個傳接球錯誤、越位與手球的犯規甚至進烏龍球一樣,我們只能在認同整個游戲的前提下,來理解這個錯誤的意義。同樣,童話、寓言、神話中的“不合生活常理”的錯誤,也需要從童話、寓言、神話內部結構本身來思考。——這并不是說,這些錯誤是合理與不可避免的,而是說,我們需要超越錯誤本身,從整個游戲的意義上來對待“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