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精彩--關于《鷸蚌相爭》的兩個問題
行文至此,江蘇范崚瑱老師通過教育在線論壇寄來她上的《鷸蚌相爭》一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范老師的案例為我的上半部分文章提供了何止一打的證據!而且,我也將因此而修改我的思路,范老師此課結束的地方,將是我對此文此課作進一步闡釋的起點。
在那堂課上,有孩子也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在教學《鷸蚌相爭》這篇課文時,預設的目標是引導學生理解寓意——
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但是在請學生發表對鷸蚌的看法時,有學生提出,鷸蚌都沒有錯。理由是:鷸去啄食蚌是因為它餓,為了生存,它不得不這樣做;蚌夾住鷸,也沒有錯,它只是為了保命,所以它不得不緊緊夾住。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爭利,只是為了能生存。
這個孩子的發言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有同學贊同,有同學遲疑,有同學仍然試圖維護寓言的本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關注點都聚集在這個問題上。
我緊張地思考之后發現,這個學生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由于他關注的不是作為寓言的文本,以及寓言所想表述的思想,而是將寓言借以傳達寓意的載體——故事,放置在客觀自然界去關照,從自然的生存法則的角度來看待鷸和蚌。這種觀照本身他并無不可,但是,若按照他的這種思路,顯然無法理解寓言所要表達的意思,無法認可“不為了一己小利(眼前的利益)爭執不下,以免兩敗俱傷。”這種處世之道。如果停留在此的話題,課前預設的目標就無法達成。
我索性順著這位同學的觀點,請他尋找鷸蚌相爭的原因。
孩子毫不猶豫地說:“為了生存。”——是啊,生存可不是什么小利,是關系到生死的根本利益,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這確實無可厚非。
我表示贊同:“確實,生命是可貴的,鷸和蚌為了生存努力抗爭沒有錯。……可是,請告訴我,他們苦苦抗爭的結果是什么?”
孩子猶豫了一下:“都沒有能生存下來。”
“都被漁夫當成美味佳肴了。”
“紅燒鷸肉,咸肉河蚌湯,啊,美味!”一個小調皮夸張地說,全班哄堂大笑。
說鷸蚌沒錯的孩子顯得很不自在。既然為了生存抗爭是正確的,結果為什么卻這樣的可笑呢?孩子有不理解,也有被同伴取笑的不服氣,但一時又找不到使自己擺脫困境的辦法。
我走過去,摸了摸他的腦袋說:“孩子,你想的沒有錯,你能更進一步地想一想,他們之所以沒有能成功地生存下來的原因嗎?”
我的安撫顯然起了作用,孩子得到了我肯定之后,斗志一下子高漲起來,顧不上坐下就捧起書就尋找起答案來:“他們不該糾纏個沒完沒了,只要有一個退一步,先放開就好了。”
“是啊,一味地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爭執個沒完,對問題的解決毫無作用。有時退一步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好處。孩子,你想的真深刻,老師備課的時候都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呢。謝謝!”
孩子興高采烈地坐了下去。我進一步地總結:“在××同學的建議下,老師對這篇寓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來,堅持維護自己的利益這種行為并沒錯,只是要注意采取正確的方式。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利益,一味地僵持是不可取的,應該采取正確的方式。否則,只會是事與愿違,不但無法維護自己的利益,反而會大大損害自己的利益。我的理解正確嗎?有同學為這個新的理解做補充和說明的嗎?讓我們用掌聲感謝提醒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