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精彩--關于《鷸蚌相爭》的兩個問題
這是第一步,它不能解決問題,但它是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通過分析課文我們不難發現,鷸是事件的主動者,一般如果可以退讓而不導致自身的傷害,不退讓必將與對方一道傷亡的情況下,“鷸”們總會找個臺階下來。當然,在這個故事中如何退下來,這是后話。
解決了問題之后,我會再度引導學生思考:當雙方發生沖突僵持不下即將兩敗俱傷的時候,如果一方是強者,一方是弱者,你認為誰會先退讓,為什么?
這是理解寓言的真正關鍵處。也許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與討論的過程中還需要補充足夠的材料,以補充學生可能并不足夠的“原初經驗”。
其實正如兩個同學在發生爭斗時的情況一樣,弱者是不能夠退的,一般也不會退,因為它不愿退也無法退。可以這么說,對弱者而言,雙方僵持不下陷入僵局這種狀態,也是他惟一的一次機會,因為在這種狀態中,雙方一樣強大也一樣軟弱,弱者正可以通過此次機會,“教訓”強者以后不敢再輕易欺侮他。而弱者的主動退讓則將導致自己的滅亡,正如在校園學生間的沖突中,弱者的委曲求全只會有一個結果:他成為屢屢被欺侮的出氣包。但是強者他可以從容地退讓,因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讓弱者趁機對它進行攻擊,強壯的孩子即使再謙虛也不可能成為弱小孩子的“出氣包”。
顯然,在這個故事中,無論是僅僅從字面的意思或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還是回到它的最初寓意趙國與燕國的即將發生的戰爭來理解,“蚌”都是弱者,它若主動暢開雙翼,無疑于送肉給“鷸”;而“鷸”是強者,它的退讓并不會導致“蚌”趁機將它消滅。
理解了這些,我們就不難明白:只能是鷸先作出退讓的姿態。
至于后面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它們可以通過對話,契約,爭論(如鄰居通過發生爭執以解決積壓的矛盾那樣),調解等方式來達成以上的共識,并采取行動的步驟來使雙方脫離困境。這里特別補充一點:即使從最字面化的理解而言,被夾住了嘴也并不表示不能發出聲音,而鷸在被夾著的姿態下,也并不是不能做出退讓的姿態,譬如當它在用力后拔的同時,蚌稍稍松一下殼,就足以讓雙方脫離險境。
顯然,趙惠王是一只很聰明的“鷸”,他知道自己是強者,是主動挑起事端者,所以當“蚌”(燕國)托人來調解的時候,他便主動地松了口。鷸蚌相爭而終于未爭,秦國這位漁翁這次自然也并沒有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