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導學案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注意“徑、斜”讀音,石徑、坐、霜葉、紅于、白云生處等詞含義.
小結:這首詩只用了二十幾個字,就為我們描畫了一幅這么美麗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實,這每一個字都是經過詩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來,再來細細的品味它,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3.再讀感悟,背誦古詩
(1)播放古典音樂,用優美的語言把學生帶人意境。(走在帶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盤旋曲折,斜斜地向遠處的山頂延伸。詩人一邊走一邊向遠處望去,只見那白云繚繞的地方住著幾戶人家。詩人走著走著,忽然停下了車,為什么呢?因為美麗的楓林晚景把他給吸引住了。詩人不禁贊嘆:“霜葉紅于二月花。”)
(2)剛才我們跟隨詩人一起觀賞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這感受讀出來嗎?(齊讀)詩人寫的美,你們讀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來。(自由背)
4.指導寫字
(1)“雨”作偏旁時,左邊豎變點,橫折鉤變成橫鉤。
(2)“車”字的下橫要寫得伸展。
5.拓展活動
(1)填字,涂色,說說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學生鞏固生字,并能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結合生活經驗給秋天涂色,找到身邊的秋天并說一說身邊的秋天。教師應引導學生盡可能遵循客觀實際,
(2)背一背
《山居秋暝》(節選)描繪了雨后初晴、秋高氣爽的山中美景,《楓橋夜泊》寫出了秋天的蕭條景象,表達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導學生背誦積累。
第二課時
一、 激趣導入,感受魅力。
1、導語: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梁成為當地三百余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在散發著怎樣的魅力呢?這節課,咱們將一同去感受。
2、板書課題。
3、釋題。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過渡語:《楓橋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詩,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聽一聽?
1、課件出示古詩內容,聆聽范讀。
你們也想來讀一讀嗎?
為了讓你們能讀得更好些,老師給大家提幾個小建議,待會,同學們先一個人自由地讀讀這首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明白了嗎?
2、學生朗讀。
⑴分男女生朗讀。
⑵指名朗讀。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過渡語:古詩雖然短小,但往往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要學好古詩,咱們就得細細地去體會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詩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更好的體會它所要表達的感情。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課件出示“月落烏啼霜滿天”學生試理解“月落”和“烏啼”以及“霜滿天”的意思。
2、學生根據句中詞語意思,試說詩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詩。
4、自由誦讀古詩。
5、教師配樂吟誦古詩,學生閉眼想象詩文所描繪的畫面。
6、你覺得詩人此時心情怎樣?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通過學習,我們一步一步走近了這位詩人,也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同學們,你們想進一步了解了解這位著名的詩人嗎?
7、介紹作者。
進一步認識了詩人張繼,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時的心情。你能通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哪位同學能自告奮勇地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