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自我體驗 促進學生發展——兼評李平老師《三袋麥子》一課的教學
1強化自我體驗 促進學生發展——兼評李平老師《三袋麥子》一課的教學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8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輯部 張 慶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張揚了人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了在學習觀上的根本轉變。這一轉變意味著語文教學不再是教師單方面的講解灌輸,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去進行自我體驗,珍視他們的獨特感受與理解。
去年年底,我有幸參加了深圳實驗學校舉辦的以“學習新標準、用好新教材、探討新教法”為題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觀摩活動,聽了李平老師執教的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三袋麥子》一課,感到她在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體驗,促進學生的發展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袋麥子》是一個童話故事,說的是新年快要到了,土地爺爺分別給了小豬、小牛、小猴一袋麥子。小豬把麥子做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剛過年就把一袋麥子吃光了。小牛很節儉,舍不得吃,一年過后還剩半口袋麥子。小猴則將這袋麥子全種下了地,第二年收了一囤麥子。課文后面有這么一個思考題:小豬、小牛、小猴是怎樣處理那袋麥子的?你認為誰的做法最好?為什么?這篇課文反映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有助于發展學生自我體驗和探究的能力。
李老師是怎樣教學這篇課文的呢?其主要教學思路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讀書——表演——爭辯”三個步驟,逐步深化對文本的體驗和理解。
一、通過讀書,初步體驗
李老師指導學生讀書,沒有面面俱到地抓,而是要求學生速讀一遍課文,把對話部分畫下來。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對話,試著有感情地讀一讀。她要求同學:“你們不僅要讀出感情,還要結合課文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讀!
如指導學生讀有關小豬的一段話——小豬看著黃燦燦的麥子,開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愛吃白面饅頭和烙餅了!”——同學們的體驗是各不相同的。
一位女同學根據自己的體驗讀了小豬的話,還講了她為什么要這樣讀:“我認為應該用很高興的語氣來讀小豬說的話,因為小豬說‘太棒了’。還要讀出他迫不及待的心情,因為課文里說他是迫不及待地把麥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食品,看得出他非常想吃!
另一個女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她高興的語氣讀得還不夠,她沒有把小豬高興地喊的語氣讀出來,我不是很滿意,我讀一讀!苯又指鶕约旱捏w會讀了這段話。
一個男同學說:“她讀得過于平淡,我想,還應該讀出饞的感覺,而且要把饞的感覺從心底里流露出來!彼x得活靈活現,惹得同學們都笑了起來。
……
學生的體驗是怎么來的呢?第一位同學是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來體驗的。后面
的兩位同學則是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來作遷移性的理解。比如媽媽買來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就情不自禁地喊:“太棒了!太棒了!”又比如在自己肚子餓的時候,看到愛吃的東西,饞涎欲滴的那種感覺……都可以幫助學生來體驗小豬說這段話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