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教學反思
“文包詩”這類課文,敘文與詩歌融成一體。其中,詩作是重點,是核心部分。因此,課文的教學,理應以詩統(tǒng)文,以文解詩,把詩和文的學習有機聯(lián)系,緊密結合。無論是詩中的關鍵詞語,還是重點詩句,都要通過啟發(fā)學生在讀文的過程中來解讀。例如:對于“佳節(jié)”的解讀,首先就是通過學生對詩中重陽節(jié)的熱鬧歡樂的描述來學習理解的。對王維獨居異鄉(xiāng)的寂寞孤單和思鄉(xiāng)之情,更是緊扣文中王維15歲就獨自一人來到京城的敘述,對王維重陽佳節(jié)時目睹家家戶戶歡慶佳節(jié)的熱鬧,觸景而生的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的具體描述,抓住這些關鍵的詞句段,引導學生學習理解。
詩歌是時代感情水平的標志。正如張祖彤先生所說:“詩歌教學首先應該以情動人,情動而后理通。詩歌教學必須注重朗誦,同時也要注意講解。朗誦好比撥動琴弦,講解好比疏通樂章。只要感情的弦躍動起來了,那么不管詩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我們都可以成為他的知音。”這話說得通達簡練,含義深刻。確實,教學詩歌必須緊緊抓住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情動人。但怎樣讓孩子體會詩中的情感,為之所動,則并非輕易之事。情感不能通過簡單的“告訴“來傳遞,而必須通過學生的感受體驗來心領神會。因此,在教學中就要特別注意通過文章的語言文字,啟發(f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具體形象的感受。例如,對于王維獨居異鄉(xiāng)的孤單寂寞,通過“15歲那年”“兩年”等詞句的描述,來啟發(f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對于王維思鄉(xiāng)之情的迫切與強烈,通過對重陽節(jié)時人們歡度節(jié)日而王維面對天各一方的親人的思念語段的學習,加上學生設身處地地展開想像來具體領會。在學生有了真切的體驗之后,通過誦讀來撥動孩子的情弦,奏響思鄉(xiāng)之情的樂章,成為詩人的知音。
“講解”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對于“講解”,在新課程實施以來,似乎已經(jīng)很少為老師重視了。其實,不管什么時候,講解仍然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問題在于如何“講解”。講解不能視為“解釋”,也不是簡單的“告訴”學生。要注意的是講解必須注重啟發(fā)性,注意“對話”,注意隨時與學生交流溝通。有時,在學生充分學習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水到渠成的歸納,例如“佳節(jié)”、“扶老攜幼”“興高采烈”。有時,通過形象生動的想象,如“思緒萬千”。正是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講解疏通了詩歌的樂章,啟迪并提升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文包詩的作用在于以文學詩,所以課后遷移的作業(yè)設計我讓學生通過自己搜集資料來理解補充的古詩,正是讓學生將課堂中學詩的方法沿用課外。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方法交給學生,學生將得益無窮。以后學生理解古詩,將不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入古詩背后的情感世界,做一回大詩人的知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懂得琴瑟之音,真正讀懂詩歌。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教學反思
學校的評教評學活動開始了。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進度,我選擇了蘇教版課本的特色課文——文包詩《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課,結合導學案使用的推進,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我緊緊圍繞導學案進行設計。